摘下滤镜看小红书:社区叙事中的误读与错位( 五 )
可这依然难以完全解决各种跳过平台的植入 , 即使从技术上可行 , 不过水至清则无鱼 , 过于严厉的管制会背离社区“多元”的价值观 , 令社区失去活力 。
如果检索“在小红书上种草” , 你可能会陷入混乱 。 有人教你怎样缩小关键词的选题范围、如何做首图封面、不要着急想着去赚钱 , 不然写出来的东西不走心等 。 也有人教你一剑封喉的各种套路 。
当我们谈到“用户”和“博主” , 其实是笼统的说法 。 根据小红书和第三方数据 , 截至 2021 年初 , 小红书 1 亿月活中 , 18-34 岁用户占比 83.31% , 女性用户占比约为70 % , 超过 56%的用户来自一二线城市 。 这只是从物理属性层面分类 , 从心理层面 , 则更能展现“多元” 。
以博主而论 , 有人出发点就是记录自己的日常 , 发自己做的菜 , 走过的路 , 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运营行为 , 本身就是小红书的忠粉;有人则属于全网的博主 , 小红书是渠道之一 , 主要通过全网分发内容来解决对单一平台的依赖性 , 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也有博主怀有在小红书明确变现的目标 , 针对平台 , 摸索算法建团队 , 看数据、 看人群、 看内容 , 不断修改人设、图文内容和视频长度 。
即使同一位博主 , 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心态 , 粉丝500、5000、1万量级时 , 对“种草”的理解和变现期望值都会发生变化 。
当差异 , 甚至冲突的目标呈现在社区中 , 作为运营者必须有不怕麻烦的精神 。 2019开始 , 小红书加大对平台生态治理的投入 。 它在内容和用户运营层面开始大幅调整 , 其发布的2019第二季度社区反作弊报告显示 , 平台平均每天清理刷量笔记4285篇 , 平均每5分钟清理18.6个刷量账号 。
2020 年 9 月 , 小红书正式启动 “啄木鸟”计划 , 针对虚假推广行为进行专项严打 , 进一步规范社区生态、保障用户体验 。
2021年4月 , 又上线《社区公约》 , 参与了该公约起草的社区运营负责人河童明确提出:公约是小红书用来强化社区价值观的方法 , 而且社区公约本身是动态的 , 目前这份公约形成过程也是已经发生在社区里的事实归纳 , 接下来生态里有其他的东西发生 , 还是会再做总结归纳的 。
河童谈到小红书社区生态有特殊的地方 , 大家用小红书时 , 无论是作为用户阅读还是作为作者分享 , 都希望把自己的消费过程 , 消费体验 , 消费心得 , 总结下来分享给别人 , 这就是小红书产品与其他内容平台最大的区别 , 或者最大的竞争力 。
小红书必须要保持住这个优势 。 既然如此 , 就更不能允许大量广告 , 特别是没有报备的广告 , 对此他们肯定会限制 。 包括所做的审核流程规则 , 包括报备和申明 , 要么把一些软性广告透明化 , 告诉用户 , 这可能是一个广告 。
假设一个探店的场景 , 请一个美食博主吃了一顿 , 这个博主觉得挺好吃 , 就把这个过程分享出来 。 这个时候平台希望博主说一句 , 是火锅店请我吃顿饭 , 把这个消费过程透明化 , 让用户知道内容有一点商业合作在里面 。 免费吃顿饭 , 或者免费新品试用的场景在小红书还很常见 , 平台希望 , 作者发布时能申明利益相关 , 让它们透明出来 。 也就是说 , 平台对种草的态度 , 是把未经报备、未经申明的广告限制到最少 , 这是一种保护土壤的轮作策略 。
在小红书已此背景下 , 为何依然会发生滤镜事件?这就是社区成长叙事中另一个必须翻越的山丘:标签化 。
标签化的代价
标签是对复杂叙事的简化 , 它简单直接 , 却具备病毒属性 , 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