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需要一个对手( 三 )


华为的牵制
苹果起初是颠覆式创新的代表 , 勇于打破传统 , 推出一款又一款令世人惊艳、能够载入史册的产品 。 但达到了深度舒适区 , 它也就变成了当初它最讨厌的模样 。 对于苹果这样全球知名硬件开发公司来说 , 现在其实已经变得不太担心硬件上的落伍 。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任天堂的Switch , 一个性能还不如手机的游戏掌机 , 照样受到市场追捧 。 核心是 , 任天堂有极具竞争力的游戏内容 , 而苹果有iOS 。 往回追溯 ,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 2013年大屏手机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趋势 , 苹果那一年还在坚持发布可以单手持握的iPhone 5S/5C 。 但“单手操作手机” , 挡不住时代的洪流和用户膨胀的需求 。 就连当时还没参选美国总统、以投资人身份混迹科技圈的川普 , 都忍不住发社交媒体吐槽 , 苹果必须马上开发大屏手机 , 否则就会失去地位 。
2014年 , 苹果成为最后一家步入大屏时代的主流厂商 。
重新审视苹果 , 你会发现 , 它核心的驱动力已经从创新力转化为市场策略 , 背后是由开创思维到收割逻辑的转变 。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 呈现出这些特点的地位显赫的大公司 , 几乎最终都成为了某种意义上创新的阻碍 。
相对来说 , 苹果可能更害怕看到其他手机厂商的产品在它的用户群体中好感提升 。 华为Mate旗舰引领影像夜拍 , 吸引了很多对成像美感有要求的苹果用户转投 。 对这部分人来说 , 这是一种体验上的超越 。 这部分用户的流失 , 又逼迫苹果紧追影像趋势 , 步入三摄时代 。
2018年苹果在中国市场遭遇了严重的滑铁卢 , 排名跌至第五 , 位列“华OV米”国产四巨头之后 , 份额勉强维持住了两位数 。
华为抓住了这个窗口 , 同年在国内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6% , 提升至25% , 将四分之一的市场收入囊中 。 2017年秋季发布的iPhone X , 和次年推出的升级版XS系列 , 苹果都采用了拉高定价的方式 , 来对冲市场大盘和其自身份额的下跌 。 iPhone越卖越贵 , 起售价创新高地来到了8000元以上 , 高配定价首次突破了万元 。 业界当时的分析是 , 苹果要走一条时尚轻奢路线 。 但到iPhone 11发售 , 起售定价大幅回调到5500元档 , 宣告了iPhone的奢饰品路线失败 。 后来 , 就连库克自己都亲自肯定 , iPhone 11在中国定价策略很成功 。 也折射出前两代策略的失败 。 也是在iPhone 11发布会上 , 苹果首次公开对比了同行竞品 , 国产品牌中单独拎出了华为的P30Pro和麒麟980芯片 。 过去的苹果是不在意竞对的 。 公开对比华为 , 一是相当于认可了华为的产品 , 二也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苹果感受到了压迫感 , 它发力了 。 不过 , 华为给苹果压迫感最强的阶段 , 其实要到2020年华为的巅峰末期了 。 在国内高端市场华为向苹果发起了最后一轮猛烈冲锋 。 整个2020上半年 , 国内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手机市场份额排名中 , 华为和苹果两个品牌份额相加 , 占据了近九成的市场 , 达到了88.1% 。 华为以0.1%的优势把苹果挤到了第二名 。

苹果需要一个对手

文章图片
图2/1
(图/IDC中国)
在苹果无比重视的中国市场、高端优势领域 , 华为一步步做到和它平分秋色 。 这时候 , 换谁都无法再继续保持高高在上、心如止水的心态 。 同年的10月 , 苹果祭出杀手锏 , iPhone 12的外观设计回归iPhone 4时经典的直角边框 , 也打起了向乔布斯致敬的情感牌 。 个中 , 或多或少可能都会有华为牵制因素的影响 。
华为淡出后 , 苹果丢失了大部分的竞逐感 , 从创新角度对消费者来说是一个不利的事 。 不得不说 , iPhone 13除了在A15芯片的例行更新之外 , 其他硬件上是缺乏重要创新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