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获奖者于君:做科研有如周而复始地攀登山峰

中新社香港11月19日电 题: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获奖者于君:做科研有如周而复始地攀登山峰
中新社采访人员 刘辰瑶 韩星童
两度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后 ,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于君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 , 依然每天一头钻入实验室或在办公室跟学生研讨课题 。 近日在接受中新社采访人员专访时 , 她以爬山作比科研——越过一座小山头 , 又要再攀登另一座 , 周而复始 , 一直在路上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11月3日在北京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得奖名单 。 于君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相关肝癌自然史、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研究”获颁二等奖 。 这是她继2016年之后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
在她看来 , 研究成果是胃肠和肝病团队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科研结合临床科研力量共同奋斗的成果 , 能得到国家的认可并获奖 , 是对整个团队的最大鼓舞 , 也是对后续工作的激励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 简称NAFLD)是因肝脏内积聚过多脂肪导致的疾病 , 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 为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 , 全球有15%至40%的人口受影响 , 且发病率仍在持续上升 。 NAFLD包含不同的肝脏疾病 , 从最早期的单纯性脂肪肝 , 发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 并有机会演变为肝纤维化甚至肝癌 。
于君团队对这一领域进行了长达18年的系统研究 。 对NAFLD的发生、发展进程的分子机制、治疗靶点、无创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疾病自然进展过程 , 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取得重大突破 。 成果全面推动针对NAFLD的预防、早期筛查、诊断、疾病阶段评估及治疗药物的研发 , 对NAFL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 “我们已申请专利 , 希望将来可以转化应用到临床上 , 这样患者就可免除做肝穿来确定是否有炎症的痛苦 。 ”比起获奖 , 于君更希望这项研究成果能引起公众对于NAFLD的重视 , 并尤其提醒患有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的人士要注意伴发NAFLD的可能 。
在基础研究的同时重视临床应用 , 这与于君是消化科临床医生的出身有关 。 于君回忆 , 当年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临床型博士 , 白天负责临床工作 , 晚上还要到实验室做课题 , 有时做到凌晨三四点钟 , 毕业时的想法是“我再也不想摸试管了 , 我要跟它彻底拜拜” 。
尽管如此 , 在投身临床工作几年后 , 于君愈发感觉到 , 很多临床上的问题和难题 , 可能还是要靠实验室的研究来找到答案并推进临床的发展 。 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 她远赴德国、澳大利亚深造 , 正式踏上医学科研征途 , 也逐渐产生浓厚兴趣 。
“跟临床工作相比 , 做科研的确非常辛苦 。 临床工作有一种重复性 , 但基础科研却是要你不停地接受挑战 , 你解决了一个科研问题 , 发表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 这一项工作就告一段落 , 然后又会有新的课题并开始探索新的科学问题 , 进入一个周而复始的探索和攀爬过程 。 ”于君坦言 , 这当中会有无数次碰壁、失败、挫折 , 有时甚至因方向有误而从头来过 。 “所以兴趣很关键 , 一旦投入进去 , 就会享受这个过程而感觉不到科研的艰辛 。 ”循循善诱 , 这是她的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沈祖尧院士教会她的 , 如今由她继续传承下去 。
【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获奖者于君:做科研有如周而复始地攀登山峰】于君的办公室就设于学生办公区最尽头 , 不过一门之隔 , 便于随时与学生进行课题讨论和指导课题进展和方向 。 “我很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 , 当我们发现一些新的进展和成果 , 就会特别兴奋 。 ”多年投身科研和教学 , 她仍是一腔赤诚地负重前行 , 提及研究成果和学生所取得的成就 , 于君眼中光芒不减、蓄满希望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