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宋馥李/文 算法社会呼啸而来 。 在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历程中 , 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日渐凸显 , 与之并行的“算法霸权”亦同样显著 。 大型科技公司的算法 , 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消费行为 , 但在保护竞争和商业秘密的名义下 , 操纵消费者和制造歧视等乱象也愈演愈烈 。
算法推荐在带来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精准信息推送的同时 , 也加剧了用户获取信息的“信息茧房”效应;算法滥用则不断冲击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而算法深度嵌入平台经济 , 通过算法进行批量、大规模、系统性的决策 , 可能会使传统世界中存在的偏见和歧视问题被系统性放大 。
当数据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 , 物理世界、数字世界与价值流转体系将高度连通 , 而驱动数字经济的算法 , 也亟待设置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论与行动范式 。 实际上 , 红线终于在今年正式划定 , 中国数据安全相关立法体系初步形成 。
2021年11月14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49条强调 , 互联网平台运营者利用个性化推送算法向用户提供信息的 , 应当对推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来源合法性负责 。
同日 , 一场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算法治理与版权保护问题研讨会”也在线上举办 , 研讨会邀请了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从业者进行深度研讨 , 试图为算法治理理出一个清晰的法理框架 。
算法推荐并不中立
算法推荐最常见的现象 , 就是用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精准推送 , 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这样的价值观念:用户偏好的就是好的 , 平台的打开率比一切都重要 。
有一种观点认为 , 算法没有价值观 , 不应把问题归责于技术 。 其中的“技术中立”即禁止技术歧视 , 其要义是不得仅仅因为实施了某种技术手段、措施而对这项技术产生歧视性待遇 。
那么 , 算法推荐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 是否适用于技术中立原则?在研讨会中 , 多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辨析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孔祥俊教授指出 , 算法推荐是否技术中立取决于算法是否可设定、可选择及可控制 。 如果平台对算法具有现实的把控能力 , 算法推荐的中立性一般来讲是难以成立的 。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子英也表示 , 算法推荐是否中立 , 要看平台的功能及算法使用的目的 , 不宜完全脱离其使用目的而去谈它的中立性 。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蒋舸指出 , 算法本质上是认知工具 , 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 , 算法设计中体现了设计者大量的选择、安排与价值观 。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杨德嘉法官更是直接指出 , 技术的应用 , 特别是市场化、大规模的应用 , 永远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中立性 。 我们所能见到的这些商业化、市场化的技术应用 , 具有商业主体明确的目的性 , 是精准的利益计算和取舍的结果 , 体现了其使用主体鲜明的价值追求 。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扬更是表示 , 推荐算法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 , 并非技术中立的产物 , 而是根植于具体的利用场景之中 , 可谓“出生”就充满了恶 。 内容平台对推荐算法的利用已明显涉及作品信息网络传播 , 意图用推荐算法所谓的“中立性”来掩盖推荐算法的利用的“目的性”会模糊盗版侵权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