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沈南鹏问了微软CEO四个问题( 二 )


将明确的愿景与使命作为指导所有工作的中心 , 同时构建起“无所不学”的成长型思维的企业文化 , 这就是我领导微软以来最优先考虑的两件事 。 更重要的是 , 这两件事要始终摆在最优先的位置 。 因为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 , 每天我们都要保持思想焕新 , 并坚持付诸实践 。
沈南鹏:你提到的文化和使命感十分关键 , 也是全球领先公司领导者都应当关注的重点 。 我们已经看到 , 过去几年间 , 云计算已然成为推动美国科技进步的关键技术 , 而微软也把握住了这一重要趋势 。 Azure及云上相关服务已经成为微软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 。 那么 , 云计算领域未来的机遇何在?过去十多年间 , 我们见证了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 , 但它的未来图景会是怎样的?
【今天,沈南鹏问了微软CEO四个问题】Satya:非常好的问题 。 Neil , 如你所言 , 无论是在中国、北美 , 还是世界其他地方 , 过去十年间 , 云技术都已经成为驱动创新的关键动力 。 在发展云计算方面 , 微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 你会发现 , 微软采取的是全栈式的云技术策略 , 全面覆盖了从基础设施向上的一切服务 , 甚至包括云加边缘计算的各种基础设施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我们一直是分布式计算的坚定支持者 , 我们不但保留了分布式的边缘计算 , 还为此打造了混合架构 , 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 。 在此基础上 , 我们同样提供SaaS级别软件服务 , 例如为提升生产力和远程通信的Teams , 以及针对商业应用的Dynamics等等 。 我们还打造了完整的工具链 , 从GitHub开源社区到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 。 所以我们说 , 微软已经构建起了全栈式的云策略(“智能云矩阵”) 。
在另一个层面上 , 微软也在努力践行承诺 , 致力于做好一家纯粹的平台公司 。 换言之 , 就是要帮助他人创造创新、获得成功 。 这意味着 , 我们的技术 , 必须与红杉的成员公司及更多中国公司 , 实现商业模式层面的协同 。 只有首先帮助合作伙伴取得成功 , 才有我们的成功 。 所以说 , 全栈式的云策略 , 以及作为一家平台公司提供商业模式协同的能力 , 是让微软实现差异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 。
如你所见 , 我们在中国市场也做了很多工作 。 坦率地说 , 我们与很多来华发展的跨国企业都有合作 , 例如星巴克、礼来、诺和诺德等 。 这些企业借助我们的智能云进行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 , 既有他们自己的内部开发 , 也有很多是与中国的初创企业合作完成的 。 我们与中国市场上的很多领军企业也有合作 , 帮助像小米、腾讯这样的企业拓展海外业务 。 我们是在帮助促进双向的交流合作 , 成为企业走进中国、或者走向海外的优秀合作伙伴 , 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 。
说到这里 , Neil , 我也有个一直很好奇的问题想要向你请教 。 首先我要向你和红杉支持的所有企业和优秀创业者的成功表示祝贺 , 我想要了解的问题是 , 基于你的观察 , 中国市场的技术进步、商业模式的变化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 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些变化有什么特征?中国一直以独具特色的方式快速发展 , 我想听你谈谈 , 对这些变化的特征 , 你有怎样的洞察 。
沈南鹏:中国市场的发展与美国或世界其他市场有些共性 , 那就是技术与创新的快速进步 。 但是 , 中国的发展也独具特色 。 首先 , 中国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 。 在过去十多年里 , 我们已经见证了消费互联网市场的庞大体量 。 而现在 , 我们越发体会到企业服务市场的巨大潜力 , SaaS显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当下 , 中国的每一个重要领域 , 无论是在零售、汽车、OEM还是制药领域 , 每一家企业都在考虑 , 如何将自身业务流程数字化 。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 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 。 显然 , 除了软件服务变得日趋关键之外 , 物联网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更加重要 。 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 , 在物联网、机器人以及自动化工具等诸多支持不同行业转型升级的领域 , 都有着很丰富的应用场景 。 中国的制造业非常希望伴随数字科技创新 , 在做大规模的同时 , 更加智能、更加高效 。 这是中国实现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