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科技MAXIEYE 完成3亿元B轮融资,年内ADAS产品将于两款乘用车量产落地

文 | 李安琪
编辑 | 苏建勋
36氪获悉 , 国内智能驾驶公司智驾科技MAXIEYE(以下称“智驾科技”)今日宣布已完成3亿元B轮融资 。 本轮融资由德赛西威领投 , 人民网旗下基金、上海自贸区基金、涌铧投资跟投 , 星宇车灯作为老股东增持 , 天青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
据悉 , 智驾科技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补充乘用车和商用车智能驾驶产品的规模化量产落地投入 , 以及高阶自动驾驶技术的进一步研发储备 。
今年5月 , 智驾科技还完成了1.5亿元A+轮融资 , 该轮融资由复星创富领投 , 清研资本跟投 , 张江浩成、张江科投、六安裕科、盛宇投资等老股东增持 。
作为一家智能驾驶和智慧出行核心技术服务商 , 智驾科技成立于2016年 , 主要面向乘用车和商用车前装量产市场 , 提供驾驶辅助(ADAS)和自动驾驶(ADS)系统产品及解决方案 , 以及智能驾驶所需的视觉感知系统产品 。
在自动驾驶的发展路线上 , 智驾科技向来秉持渐进式发展路线 , 由简入难 , 从辅助驾驶规模前装量产逐步向L3/L4级自动驾驶过渡 。 过去几年里 , 智驾科技的身份实现了从专注视觉感知核心技术的智能驾驶供应商 , 到感知、规控全栈智能驾驶核心技术服务商的转变;而在业务上 , 也逐步从商用车前装市场扩张到乘用车市场 。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 , 博世、Mobileye等国际Tier 1占据了辅助驾驶的大部分市场 。 但在与国际Tier1的合作中 , 国外供应商提供的往往都是数据黑盒子 。 智驾科技也表示 , 在这种传统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方式下 , 感知与规控两端技术存在较大割裂 , 导致最终系统性能大打折扣 。
“规控方案商通常只能拿到感知方案商提供的经处理的数字信息结果 , 这类信息非常固化、在多传感器融合时只能在上层‘打补丁’ , 无法底层融合 , 导致1+1>2的误差叠加 。 ”智驾科技创始人周圣砚解释道 。
但随着诸如智驾科技等本土智能驾驶公司的出现 , 通过感知、规控全栈自研的方式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对L2辅助驾驶技术的垄断 。
2019年初 , 智驾科技开始与国内主流卡车厂建立广泛合作关系 。 截止目前 , 智驾科技在商用车领域的ADAS前装客户覆盖率超过80% , 出货量数十万套 。
在商用车市场获得一定积累之后 , 智驾科技开始将目光转移至乘用车市场 。 近日 , 智驾科技发布了第一款乘用车智能巡航类驾驶辅助系统产品MAXIPILOT? 1.0 , 可实现L0-L2级功能 。
当然 , 相比于商用车市场 , 乘用车辅助驾驶市场的竞争也更为激烈 。 周圣砚告诉36氪:在辅助驾驶的竞争中 , 各家比拼的还是技术与成本 。 但降本 , 归根结底还是得依靠技术的挖掘来实现 。
周圣砚给36氪举了一个例子:虽然都是辅助驾驶 , 但商用车与乘用车的辅助驾驶使用场景其实有一定差异 。 商用车辅助驾驶更加聚焦车辆的主动安全功能 , 这些功能往往都是在面临危险的驾驶场景时才会触发 , 属于偶发事件;而乘用车辅助驾驶则是更加关注舒适类功能 , 需要考虑驾驶者的舒适体验度 , 因此系统需要时刻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 , 比如随时保持车道居中、自动跟车等功能;
这就要求企业的辅助驾驶系统参数既不能调得过于灵敏 , 以保持较低的误制动率 , 同时又能保持时时工作、全时跟进的状态 。
而智驾科技的MAXIPILOT? 1.0系统能够打通感知、规控全栈自研技术链 , 实现各个模块性能极致挖掘和深度协同 , 并且完成OTA数据和场景闭环 。 通过数据闭环回传的方式 , MAXIPILOT? 1.0系统能够不断优化迭代 , 最大程度降低系统的误触发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