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十一院士: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将成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

【陈十一院士: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将成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11月16日 , 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在江苏省盐城市举行 。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在会上表示 , 随着海上风电技术不断完善 , 以及对深远海恶劣条件的征服 , 海上风电必将以更大增幅提升发展 。
陈十一院士: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将成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
文章图片

陈十一认为 , “双碳”目标加速了能源的变革 。 在此目标背景下 , 能源结构将会有非常重要的变革和变化 。 “2025年 ,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5-6亿千瓦 , 其中 , 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超过2亿千瓦 , 意味着每年装机容量平均达到5000万千瓦 。 ”
陈十一表示 , 根据海上风能趋势预测 , “双碳”目标提出以后 ,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迅速翻倍 。 “十四五”期间 , 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超过40GW , 未来10年 , 全球中国以外地区海上风电新增规模将超过200GW 。
“海上风电面临新的机遇 , 尤其是深远海风电将得到空前发展 。 ”陈十一认为 , 相比陆上风电 , 我国海上风电地域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 此外 , 海上风电显著节约土地成本 , 靠近中东部高用电负荷地区 , 有利于输电和消纳 。
“80%海上风能都处于深远海 , 而飘浮充电是深远海风电机组发展主力 , 关系大型风电飘浮式机组和海上智慧运行 。 ”
同时 , 陈十一也指出 , 当前深远海风能开发面临深海环境条件复杂 , 浮式风电装备制造、运输安全风险大 , 浮式风机运行工况复杂 , 可靠性要求高 , 运维难度大等挑战 。
陈十一分析表示 , 产业协同与多能互补将成为海上风电未来发展趋势 , “规模化、定制化、智慧化、大型化是降本增效的途径” 。 他建议 , 应建立海上风电产业链 。 “产业链包括海上风电的规划设计、选址 , 主设备、电站、风场辅助设备 , 海风制氢、海水淡化、储能等一条龙系统 , 以及海上风电专业服务 , 技术 , 软件、实验等 。 ”
陈十一指出 , 我国海上风电行业当前面临着资源独特性、环境多样性、问题复杂性、运行维护性等多项技术挑战 。 他认为 , 高可靠性设备 , 以及数字风场是提升海上风电技术的重要环节 。 无论是精细化工程设计需求 , 还是架构需求 , 基于仿真技术工程设计软件是现代工程设计与开发的基础 , 这方面我国比较缺乏 , 也成为深远海风电技术发展的必然 。
据陈十一介绍 , 近年来他围绕海上风电工业软件进行了深入探索 , 提出通用求解器与风能行业解决方案 。 “我们正在对浮式风力机一体化高精度数值分析设计软件进行开发 , 下一步 , 希望发展出风电全生命周期的仿真设计数字孪生软件 , 从宏观选址、风资源测量、风资源评估、项目总体规划、微观选址、施工能够发展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全生命周期软件 。 ”
来源:能源发展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