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跳槽到OPPO的中层评价 , “华为平台搭得好 , 各条线都能找到相应的人 , 整体运作机制很高效 。 ”
这种高效、可复制的组织管理能力 , 亦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在信息技术起步初期的二三十年前 , 大型科技企业大多出自天才创业者的灵光闪现 , 但是现在 , 技术的复杂程度和对密集资本的要求 , 让依托于个人的企业越来越难以成功 。 竞争力需要构建于组织之上 。
“芯片问题一定会解决?”
华为手机失意 , 是一个中国成功的全球化品牌被扼杀的悲剧 。
过去一年 , 华为替代三星的故事没有重演 , 小米OV们还没能承接起华为的高端市场 。 结果就是 , 苹果赚走了绝大多数利润 , 国产品牌在中低端打起了价格战 。
不同于苹果、特斯拉初代即是革命性的产品 , 国内消费电子品牌大多始于模仿 , 华为亦是在经历持续多年的产品迭代后才初具竞争力 。 对于手机这样一个高技术投入的产业 , 品牌替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无论小米、OPPO、vivo还是荣耀 , 都需要持续投入的战略定力 。
华为未放弃高端手机业务 。 余承东不久前在公司内部举办的招聘宣讲会 , 这意味着消费者业务已停止收缩、转为扩张 。
华为手机的核心团队也得到了保留 , 手机产品线总裁何刚、副总裁李小龙睿仍在一线 。 李小龙之前接受日本导演竹内亮采访时说 , 他原本已经打算退休 , 但是华为遇到这样的情况 , 决定再战斗一次 。
“公司要保证做旗舰手机的组织一直存在 , 这些人不管今年能不能造出手机 , 能不能给公司赚取利润 , 都要养着 , 但不是白养 , 他们在持续的做研发 , 这些技术不一定能用到 , 但是技术本身将与时俱进 。 ”
一位消费者业务中层说 , 核心团队的保留 , 保证了当手机回归的时候 , 组织的适配性有充分准备 。
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在不久前的新员工座谈会上说 , “美国对华为卡脖子涉及到的不是爱因斯坦的问题 。 是成本、工艺和时间问题 。 这些问题 , 要靠有效的投入来解决 。 华为的决定是加强研发、加强投入 。 解决卡脖子问题 , 自建和帮助产业链的伙伴解决供应连续和竞争力问题 。 ”
国内半导体产业链的崛起无法忽视 。 一位华为消费者业务员工说 , 他非常相信芯片问题会解决 , 只不过需要一些时间 。 “内部一直有2023王者归来的说法 。 如果2023是手机回归时间 , 也就意味着2022可能是华为最难的一年 。 ”
华为希望尽可能争取时间 , 为手机建立起护城河 。 鸿蒙承载着拉新与留存的任务 , 通过系统升级 , 吸引新用户进来 , 同时减缓原有高端手机用户流失 。
与此同时 , 华为正向着生态型公司转型 , 其核心目标是 , 构建以操作系统和手机为核心的软硬件一体化生态体系 。 一位华为内部人士说 , 那是“苹果+谷歌”的结合体 。
一位华为消费者业务高层说 , “等硬件归来 , 华为一定能成为更强大的公司 。 ”
站在更高的视角 , 华为显然是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拐点 , 在制裁和卡脖子的语境下 , 科技自立 。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 , 除转载外 , 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协议授权 , 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 。 违反上述声明者 ,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 , 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