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行业最大的空间还在国产化赛道
当下国产化处在从0到1的过程 ,在科技创新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 , 在未来的三五年 , 在中国的科技行业空间最大的还是国产化赛道 。
当然国产化也是一个很大的概念 , 最典型的如半导体行业一直备受关注 。 大家一方面需要观察整个行业向前演进的进展;另一方面要看目前估值的位置 , 需要观察2022年是否有真正的业绩增长来消化掉高估值 。 通过调研判断 , 这种发展大概率是可以实现的 。
所以现在围绕科技行业的上游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设计是值得大家布局的 。 很多公司目前的估值与今年的景气度有很大关系 , 上游缺货导致产能不足 。 如果明年剔除掉景气度、产能因素 , 公司仍能维持高增长或者在国产化的赛道表现突出 , 那么这些公司的估值是能维持、甚至有更大空间的 。
另外 , 今年华为开放了鸿蒙操作系统 , 也意味着未来软件层面的生态也在发展中 。 华为的开源会助力整个国产化技术软件的快速发展 , 它也一定是将来数字中国的底座 , 因此 , 从这方面来看 , 在华为开源的生态里面 , 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公司 。
随着to B应用的增多 , 整个数字化生活、生产跟一些重点行业的连接也会越来越多 ,数字化的升级也会导致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 最近相关法律、政策也频繁出台 , 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审查法 , 以及网络安全高质量发展征求意见 , 密集程度惊人 。 因此 , 关于数据、网络安全的产品和对应的公司 , 接下来会从纯粹的政策驱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需求驱动 。
问答环节:
5G和6G共存互补 ,
6 G是一场高科技领域的低成本挑战
问:现在有一些国家提出了6G规划 , 您认为5G能否应对6G的挑战呢?
武超则:大家现在理解的 6G主要是美国的Space X提出的星链卫星互联网计划 。 卫星互联也在快速发展 , 最典型的示范如美国的 Space X实现的一箭多星 , 现在基本上一个火箭一次可以发射上千颗低轨卫星 。
过去卫星通信成本是非常高的 ,但美国民用航天的发展使得成本大幅下降 , 与以前上亿成本相比 , 现在部分卫星测算出的成本仅在数百万量级 。
此外 , 以前的卫星是高轨卫星 , 其传输的数据容量是不够的 , 仅用于通话都很困难 。 但现在基本都是300公里的低轨卫星 , 甚至未来将研究出100公里的更低轨卫星 。 如此一来 , 通信容量、清晰度、数据传输容量等都会得到大幅提升 , 实现的效果可能同5G相对应 。
将来运用到车联网等场景下 ,卫星就会有它的独特优势:覆盖的广域性 。 因为5G基站频率比较高 , 所以基站的密度需要比较大 , 但在无人区 , 很多是信号的盲区 。 而如果使用卫星 , 由于它的辐射范围更大、组网的连贯性更强 , 相较于5G是更有优势的 。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 ,卫星互联网行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临界点 。
中国也在做类似布局 , 今年星网公司也成立了 , 未来也要朝卫星互联网发展 。 从长期看 ,5G和6G不应是替代关系 , 而是共存和互补的状态 , 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整个行业的生态变化 , 卫星互联网从投资效率上和资本开支上都有优势 , 最重要的是针对5G的大带宽、低时延、高速移动的这些应用场景 , 它有独到的优势 。 因此 , 卫星互联网的发展也是接下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
但短期来看 , 一些高容量的场景 , 尤其是元宇宙相关的 , 肯定还要依靠5G , 因为它的地面基站组网的这种模式相对更加稳定成熟 , 目前来看也是低成本的 。 所以5G应用未来几年的发展也还是比较好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