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超则:5G应用三大方向,元宇宙、to B端、汽车产业链( 四 )


消费电子产业链向汽车电子上转移
问:在消费电子领域 , 未来VR和AR上的传感器的技术同汽车电子方面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交叉?比如说给VR和AR提供传感器的公司 , 将来会不会也具备给汽车领域供货的能力?
武超则:过去这段时间内基本上是这个趋势: 整个消费电子的产业链往汽车电子的产业链上转 。
其实也不仅是传感器 , 包括原来做面板、PCB(印制电路板)等消费电子元器件的公司都会慢慢往汽车电子上延伸 , 还包括最典型的摄像头 。 因为整个汽车电子成长性更好 , 我往这一方向转是很正常的 。 但多少公司能比较成功的转过去或者在现有的营收的结构里面有比较大的占比 , 还有待观察 。
给手机提供摄像头的龙头公司 , 目前它的营收占比里主要还是以消费电子为主 , 可能七八成比例在消费电子上 , 两三成在汽车电子上 。 当然也有布局比较早、转型比较成功的 。 这与每个公司的基因、技术实力和布局决心有关 。
目前要观察哪些公司能真的在量上跑出来 , 还是要看出货量 。 粗略来讲 , 就是看现在真正装在车上的数量有多少 , 如此一来才能相信这些公司在这个链条上能够做出来 。
但是目前来看 ,几家头部消费电子公司的优势更大 。 由于汽车行业过去处在较为封闭的生态中 , 当这些公司转型做汽车电子 , 无疑对其余公司是一种降维打击 。
因此 , 头部那几家消费电子公司相对值得看好 , 原来在消费电子里做传感器的公司 , 转向汽车电子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
5G这轮周期后 ,
高端滤波器验证过程将逐渐体现
问:国内5G终端应用——高端滤波器的国产化的路途预计还有多远?
武超则:这个方向过去的龙头主要还是日本 , 以村田等几家公司为主 。 当然国内现在也开始有一批这个公司往这个方向去做 , 原来可能不一定是做滤波器的 。
在过去的一年内 , 国产化的进展非常快 。 上市公司里面也有几家在做这块 , 但量产、规模化的时间还无法确定 。 因为这其中除了它本身的技术能力外 , 还涉及其进入主流供应商体系、量产供货的能力以及模组化的能力 。
目前手机射频属于一种集成化的模式 , 相较于过去专业化的特征 , 现在是需要做得更小更密 。 最典型的就是 , 5G手机里面的滤波器的数量都大幅增加了 , 所以它要做到一个模块里面 。 因此在公司产业链里做哪几个环节 , 还是连这个模块一同做 , 对应的商业模型也是很重要的 。
总体来看 , 相比于几年前国产化中主要为军用 , 这两年在民用上射频模组方向的国产化公司越来越多 , 在滤波器上应该也是类似的 。
目前仍然是一些小批量的出货 , 但长期看 , 我觉得这个时间节点应该比较近了 。 相比于日本这些传统的龙头 , 如果公司能够在市占率或者量产能力上实现真正的对标 , 还需要等到5G这一轮周期结束 , 它验证的过程才会逐步体现出来 。
明年TMT中最看好汽车智能化 ,
远期空间很大
问:仅从考虑明年 , 您最看好TMT方向哪个细分板块?
武超则:明年我最看好的还是汽车智能化 , 包括从硬件开始的智能化 。
硬件方面 , 最典型的是传感器 , 其中包含摄像头、激光雷达、MCU、IGBT等 。 它的景气度应该是非常高的 , 一是由于整个汽车的智能化水平的一个提升带来了较高增速 , 二是车的价值量也在往上走 。 所以汽车智能化第一波应该还是围绕汽车电子的传感器和芯片 , 这些公司的需求会很好 。
其实2021年本应该很好 , 但是由于疫情 , 很多公司供不上货 , 在叠加其他各种原因 , 最终体现在业绩上不够理想 。 随着2022年常态化 , 产能逐步恢复 , 再加上景气度依旧在 , 这块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持续的亮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