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以轨道交通为例来看 , 近年来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 各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 许多城市的地铁建设跨度时间长 , 线路开设速度快 , 每一条线路的开通 , 都会带来地铁网络运营管理难度指数级的飙升 , ICT基础设施更是面临巨大挑战 。 深圳地铁从顶层设计入手 , 在信息化建设上采用了业界领先的华为城轨云解决方案 ,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ICT技术 , 建立了一个统一、开放、智能的城轨数字平台 , 从规划、建设、运营、经营四个阶段以及旅客出行等关键场景 , 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统筹部署和迭代创新 , 联合全生命周期伙伴 , 通过多种合作模式 , 聚合端边感知、软件开发、数据治理、智慧应用等多元伙伴的能力 , 共同打造智慧城轨创新实践 。
深圳的成功其它城市可以借鉴 , 但并不适合完全复制 , 每个城市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全局规划 。 武汉的轨道交通数字化 , 是与华为、中国移动等不同领域的巨头联手 , 成立5G智慧城轨联合创新实验室 , 共同推进城轨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鲲鹏计算在武汉轨道交通上的应用和实践 , 助力武汉“智慧城市”建设 。 防疫常态化所催生出的城市轨道交通对于科技抗疫、智慧转型的紧迫需求 , 武汉率先推出“三位一体”无感乘车方案 , 着眼于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三方位需求 , 将乘客感知、智慧安检及智慧通行等多场景融合于一体 , 实现无感出行和智慧安检 , 很好地解决了千万级乘客出行难题 。
“平台+生态”的模式中对底层共性的、平台型项目要求很高 。 首先 , 底层技术的融合度、复杂度比较高 , 如果形成规模效应 , 整个大交通的建设成本也会降下来 , 反而又能推动更大范畴的数字化 。 其次 , 只要有共性 , 就可以形成一个能力 , 容易成长 , 像滚雪球一样 , 越滚越大 。 第三 , 能力是表针 , 把能力沉淀到组织里 , 沉淀到一个固有的产品里 , 这涉及到“产品化” , 即提供解决方案 。
华为具有全栈技术能力 , 在2B领域30多年的经验积累和资源积累 , 不仅在中国交通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 还承接过很多国际上的重大项目 , 具备全球化视野 。 显然 , 在未来的交通数字化新生态建设中 , 华为更适合承担起底层共性的、平台型项目的建设 。
在平台层之上 , 每个子行业或是区域有个性化的需求 , 可以交给各种生态伙伴去做 。 在生态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伙伴 , 他们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 , 可以近距离地服务于客户 ,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华为坚持聚焦在ICT这个专业领域 , 将数字化技术扎根于客户业务场景 , 同时秉承开放、共赢的生态理念大力构建使能伙伴的能力 , 通过多种合作模式 , 聚合端边感知、软件开发、数据治理、智慧应用等多元伙伴的能力 , 共同进行创新实践 。 “华为正在推行一个伙伴体系2.0的变革 , 就是从产品型伙伴、通道型的伙伴向数字化方向的伙伴、能力型的伙伴去升级 。 ”王国钰表示 。
华为+伙伴+客户 , 面对一个全新的未来 , 供应商与客户之间不再是甲方与乙方的关系 , 技术供应商、应用服务商、客户等多个角色将构成一个新的生态 , 共生、共创、共赢 。
轰轰烈烈的数字化大交通历史进程已经展开 。 一方面 , 交通行业本身面临着全面升级 , 快速扩张的交通规模 , 不断出现自动驾驶、飞行汽车等新鲜事物 , 交通行业面临百年大变局 。 另一方面 , ICT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 , 5G、intelligence、IoT、云计算逐渐成熟 , 新技术催生千行百业的变革 。 所谓数字化大交通正是交通与科技两大产业变革的交汇点 , 物理与虚拟世界通过数字技术被重构 , 未来交通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