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技术正在改变演艺行业生态
【文艺观潮】
几年前 , 业界还在怀疑虚拟偶像仅是个表演噱头 , 现在真实偶像艺人已经开始学习如何与虚拟偶像同框合作和竞争;几年前 , 受众还“嘲讽”虚拟偶像的粗糙和呆板 , 对于“粉个假人”存在心理障碍 , 如今它给我们带来了难以分辨虚实的追星体验 。 有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显示 , 2020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已达34.6亿元 , 同比增长70.3% , 预计2021年将达到62.2亿元 。 而虚拟偶像周边市场规模在2020年为645.6亿元 , 2021年约为1074.9亿元 。 调研对象中有48.9%的网民表示为虚拟偶像和现实偶像的花费基本相同 , 有37.6%的网民表示为虚拟偶像花费更多 。 虚拟歌姬、虚拟博主、虚拟模特……虚拟偶像已遍布我们的数字化生活场景 , 正在与其他数字虚拟产品一起建构起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元宇宙” 。 然而 , 从“纸片人”到全息影像 , 它们给予受众的是否只是一种“虚假的完美”?由此引发的技术伦理是什么?它对于青少年将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影响 , 这些问题亟须探讨 。
【虚拟技术正在改变演艺行业生态】虚拟偶像活跃于各大舞台
聚焦演艺界 , 虚拟偶像已活跃在综艺晚会、选秀节目、个人演唱会、音乐厂牌等演艺平台上 。 从“洛天依”“乐正绫”登陆央视春晚及地方卫视晚会 , 到“翎Ling”“RiCH BOOM”参加选秀节目与真实艺人同场竞技 , 再到叶修、“无限王者团”、AYAYI在网文、音乐、电竞、直播带货等领域不断解锁技能 , 在社交媒体上日常分享 , 大量圈粉——虚拟现实技术正在迅猛改变着演艺行业生态 。
业务能力强、人设不塌房、专属能陪伴
如同二次元与现实世界既互斥又同步 , 虚拟偶像瞄准真人偶像的劣势而生 , 成为受众对理想艺人、理想自我的镜像投射 。 首先 , 以技术完美主义打造的虚拟偶像虽然丧失了真实艺人的“颗粒感” , 但是它唱歌不走音、跳舞不抢拍、容颜不会老、情绪不失控、人设不塌房 。 对文娱企业方来说 , 虚拟偶像具有更好的产品可控性 , 成为治愈行业“偶像失格”焦虑的新流量配方 。 对粉丝来说 , 虚拟偶像成了偶像崇拜的“理想国” 。 在这里 , 虚拟偶像组合的成员不仅精通各类音乐才艺 , 而且个性鲜明 , 甚至还加入了动物、机器人 , 成为跨物种的全能型乐队 。 虚拟歌姬经历“电子合成音”到“人声AI混音处理”的技术迭代 , 声线更具专业性和亲和力 。 随着3D全息投影技术的飞速发展 , 它们炫目、空灵的演出场景正在建构独有的超现实沉浸式视听美学 。
除了可控性 , 虚拟偶像在身体造型、技术支持和版权授予三个方面又具有强大的可供性——粗略、开源的出厂设定让它成为各路设计达人和玩家理想的“元素材”和“创意池” , 正好契合青少年受众“脑补”“二次创作”等消费诉求 。 音乐人为它写歌、录歌 , 网友们把海量插画、舞蹈、翻唱、服装、美妆统统注入到这个躯壳中 , 按照自己的想象捏造补全它 。 像粉丝说的 , “亲手将我的一部分灵魂给予了它们” , 由此建立了“邂逅、告白、相处、打造、维系”的偶像养成之路 。 受众调查显示 , “专属”和“陪伴”是虚拟偶像的价值热词 。 这样看来 , 虽然真人偶像也与粉丝进行日常互动 , 但是虚拟偶像多了一层身份中介和假定情景 , 反而增强了星粉互动的轻松感和选择性 。 正如粉丝总结道:“我喜欢它 , 正因为它的不真实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