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阿多诺》读后感(三):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阿多诺?
常培杰/文
我们时常听到,阿多诺这个死硬难啃的精英主义者的哲学尤其是文化理论早就过时了,但是阿多诺却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和时代相关性,在理解他的人的心中一次次回击着这种浅薄之见 。只要奥斯维辛这样的事件还有可能重现,只要我们的生活还没有呈现它“正确”的样子,那么阿多诺的声音就会被一次次地唤起 。
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这是阿多诺给我冲击最大、让我思考最多的一句话 。我时常看着照片里阿多诺深邃的眼睛想:若是阿多诺面对当下中国现实他会说出什么样的话?我想他还是会重复自己这句话 。大多数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的人,都能深深体会到,如果社会整体出了问题,那么个人生活也总会变得面目全非 。也可能很多人习以为常,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对,而这可能才是让所有思想者和意图做启蒙工作的人感到沮丧的地方 。这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对生活报以警惕,无法投入生活,而是应该认真想一想,怎样的生活才是一个正常的现代人应该有的 。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 。在以“奥斯维辛”为代表的现代灾难和层出不穷的悲剧发生之后,可以说每个人都在过着劫后余生的生活 。在这个“风险社会”中,风险既是偶发的,又是系统性的,似乎每个人都无处可逃 。遭遇过此类灾难的人,是否有权利,有资格来抒发自己的痛苦呢?阿多诺认为,不能且无法抒发,因为浪漫抒情的土壤没有了,所有的歌唱都是在遗忘,在粉饰 。阿多诺是极端的,但并非绝对的 。他无法接受他人在自己沉冤未雪的亲人的尸骨旁载歌载舞,即便是挽歌,也因为那种节拍和韵律无法承受死亡之重而变得不合时宜 。去向不明的岁月,挥之不去的悲痛,已经使得任何欢愉成为不可能,这也正是他反对那种通过制造欢愉来牟利的“文化工业”的主要原因 。“奥斯维辛”之后,人们必须从思想、文化和制度反思和清理产生这种极端灾难的根源,让“奥斯维辛”永不再来(never again),这是阿多诺战后思想工作的主要目的 。他主要反对的是那种欢愉性的艺术,对于严肃地思考和展现现代世界的苦难和无意义性的艺术作品,他仍然是推崇的 。
或许,唯一能给阿多诺以慰藉的就是艺术 。在阿多诺看来,艺术因其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图景而具真理性,又因其可能美化现实而具意识形态性 。虽然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在阿多诺的艺术观念中较为重要的不是政治理念“进步”与否,而是艺术形式或艺术手法先进与否 。他秉持艺术自律观念,但并非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者和审美主义者 。他认可的是自律艺术,其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艺术形式是否具有整一性(unity),因为艺术形式整一性是艺术与物化现实区分开来,具有真理性的保证;二是艺术是否鲜明的政治介入色彩,若是则是他律艺术 。正是在此意义上,阿多诺反对形形色色的以政治介入为目的,具有破碎的“无机”形式的“先锋艺术” 。阿多诺断然不是一个“审美主义者”,他从不希望借助艺术来直接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审美救赎”,而是希望通过借鉴艺术的非压抑性建构模式,即以各要素并置其中互不压抑的“星丛”形态为模型,重构理性形态 。
社会已经成为一体化的露天监狱 。政治权力和金融资本狼狈为奸,个体生活已经面目全非 。那些美好的生活经验,已在“就事论事”的合理化观念的挤压下变得面目全非 。每个人都在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寻求最有效的自保方案,然后人人自危 。阿多诺不会问,这个世界会好吗?他会像他的师友本雅明那样说,一切文明史都是野蛮史,人类背对未知的黑暗未来,面对着自身那死去的过去,一个垃圾不断堆积的过程,被进步的大风裹挟,无能为力 。如果说,本雅明还在期待最后的救赎之神弥赛亚从历史的断裂处突然到来的话,那么可能在唯物主义者阿多诺心中,并没有神的存在 。人类不仅丧失了自由,而且其生活亦丧失了意义 。
- 有心机的小三手段 做个有手段的小三
- 男朋友生气一句话哄好 男朋友生气哄他的语句
- 宝骏510底盘悬挂有异响的原因是什么
- 这3样家居用品,虽然很便宜,但却备受颜控、实用派的“宠爱”
- 骨龄大的孩子以后不容易长高吗
- 催柿子熟的是什么药 柿子催熟剂有哪些配方
- 新婚姻法婚后财产的规定
- 凤眼纹什么意思 什么才是真的凤眼纹
- 怎么把菱角的壳剥掉 菱角怎么剥壳简单
- 蒲公英人工栽培技术 蒲公英的高产栽培技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