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举“嫦娥”“天问”!这里是航天“总师摇篮”

嫦娥探月
火星探测
载人航天
【托举“嫦娥”“天问”!这里是航天“总师摇篮”】空间站建设
……
在托举航天事业的人才大军中
有一处独特的存在
63年来
这里走出了
15位两院院士
81位型号总设计师及总指挥
是当之无愧的
“总师摇篮”“黄埔军校”
在这里 , 有这样一些氛围和约定俗成……
不怕工作不饱和
只怕工作不够干
问题面前
人人平等
谁行谁上
不追求表面的成功
直面“卡脖子”难题
失败了没关系
只管大胆尝试
“小朋友”和“大咖”
经常面对面
谁说得对就听谁的
有付出就有回报
有想法就有舞台
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
经社君带您走近他们
揭开这个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奥秘
托举“嫦娥”“天问”!这里是航天“总师摇篮”
文章图片

鼓励年轻人打头阵、当先锋 , 问题面前 , 人人平等 , 谁行谁上
3年前 , 还在国外进修的总体部十室“80后”员工陈曦 , 萌生了一个强烈的冲动:解决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 。 这也是航天领域一道公认的世界难题 。
同时 , 他也有些忐忑:“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 失败了怎么办?抗雷电试验成本高 , 资金设备从哪儿来?想法才有雏形 , 能得到上级批复吗?”
刚一回国 , 陈曦的顾虑便立刻打消了 。 总体部领导听取汇报后 , 就组织专家开展评估 , 并鼓励他“努力尝试 , 失败了也没关系” 。
这种支持和信任并不是停留在口头上 。 总体部打破常规 , 在内部对资源进行整合调配 , 硬是挤出来一笔经费给陈曦团队 , 还想方设法筹措大小电磁设备 , 为他们从事技术试验创造便利的条件 。 有了组织给的“定心丸” , 陈曦和团队没有了后顾之忧 , 全身心日夜奋战 。
固体火箭的抗雷电问题更偏向基础应用研究 , 如若不从根源上彻底解决 , 容易成为制约火箭发射安全的关键“短板” 。
一次、两次、三次……陈曦的抗雷电试验并非一帆风顺 , 有时甚至还会把物体表面电击出一个大洞 , 不得不从头再来 , 试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
尽管试验进度缓慢且不断遭遇挫折 , 但总体部领导从没有因此苛责 。 “没有部里的充分放手 , 没有他们给予年轻人自由宽松的探索空间 , 恐怕我们做不出最终的成果 。 ”陈曦说 。
几百次试验后 , 陈曦带领团队在固体火箭表面涂层和对接结构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 解决了我国固体火箭发射的一大难题 , 从无到有开创了抗雷电的研究方向 。 不久前 , 项目正式立项 , 陈曦担任课题组长 。
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科研管理 , 只要年轻人想做、敢做 , 总体部就会毫不犹豫地扶持 。 部里还有很多像陈曦一样的年轻人 , 在信任中勇于尝试 , 在历练中快速成长 , 在各自岗位上释放活力 。
王申是一个“90后” , 才到总体部1年 , 就被破格提拔为工程组副组长 。 通常 , 工作2至3年的员工才能担任这一岗位 。
一年里大半的时间 , 王申都在外场做试验 。 在艰苦的野外环境里 , 除了做好火箭试验流程中与载荷有关的跟踪观测部分 , 他还主动把涉及电气、结构等流程的参数也认真记录下来 , 再和相关同事交流学习 。
慢慢地 , 部里发现了王申的“闪光点”:他不仅主动思考、专业能力突出 , 而且视野开阔、善于沟通表达 , 一个人就能把几个岗位的试验观测全部做完 , 而且数据严谨可靠 , 试验现场再也不需要派那么多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