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人才必须用起来!”总体部当机立断 , 调整外场多条线岗位 , 给年轻人“勇压担子” , 多个观测流程都交给王申一个人盯 。 王申也从中得到了充分锻炼 , 在实打实的训练中快速成为骨干 。
“鼓励年轻人打头阵、当先锋是我们的用才导向 。 ”总体部十室主任姜利表示 , 提拔用人要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 , 问题面前 , 人人平等 , 谁行谁上 。
让每个新来这里的人觉得有盼头、有希望 , 有付出必定有回报
总体部十室副主任设计师高利军 , 曾带领团队弥补了我国小火箭存在了20多年的设计缺陷 , 破解了小火箭频繁爆炸的关键技术难题 , 有效化解了我国航天火箭发射的一大隐患 。
回想起这段科研历程 , 高利军说自己受益于总体部实施的“千人千题计划” 。
“千人千题计划”是总体部实施的重大基础工程 , 旨在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通过全员参与 , 解决总体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产品、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基础性问题 。 个人或团队完成申报、论证、攻关和结题 , 就会得到相应积分奖励 , 直接体现在个人薪酬上且增长额度终身有效 。
“千人千题计划”出的每个题目都是真问题 , 难度很大 , 挑战极高 。 总体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 引导大家勇于创新、直面难题 , 不追求表面的成功 , 从根源上解决航天“卡脖子”问题 。
2018年 , 总体部的“千人千题计划”实施后 , 高利军和团队也进行了申报 。 因为这项新制度 , 部里的创新氛围一天比一天浓厚 , 也让高利军更加坚定了自己啃下技术“硬骨头”的信念和决心 。 “火箭是一项系统工程 。 钻研小火箭爆炸问题经常需要和其他岗位人员对接 。 我明显感到 , 大家对于技术难题的畏难情绪消失了、攻关热情提高了 。 ”
截至目前 , “千人千题计划”近100个问题已通过结题验收 , 不仅帮助航天工程攻克了许多历史遗留技术问题 , 还开拓出许多前沿新兴的研究领域 。
“我们希望把资源倾斜给价值创造者 , 优待解决问题的人才 。 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觉得有盼头、有希望 , 有付出必定有回报 。 ”姜利说 。
如果一个人想干事 , 在总体部总能找到舞台 。 这里有各种创新平台和机制“兜”住才华 , “托”起热情 。
总体部十一室弹道设计师张志国介绍 , 部里创新团队孵化了一大批优秀的项目 , 比如源变量仿真平台、落区控制等 。 “这些项目对年轻人完全开放 , 谁都可以参与进来 , 既能提升自己 , 还能获得成果回报 , 让大家有获得感 。 ”
总体部一大工作特点是“应用和研究不分家” 。 除了部层面的“千人千题计划” , 各个研究室还实行了课题负责制 。 举例来说 , 如果一位技术人员参加了某型火箭的研制任务 , 他恰好对地面风对飞行火箭的干扰机理研究感兴趣 , 就可以申报课题 , 并依据总体部建立的课题制激励机制获得很多资源保障和支持 。 依托型号申请课题的好处还在于 , 不愁研究过程没有试验场 , 不愁基础成果没有落脚点 。
总体部很多年轻人说:“不怕工作不饱和 , 只怕工作不够干 。 在这里 , 有想法就有舞台 , 想干事就能干成事 。 ”
文章图片
总体部十室副主任设计师高利军(右一)和同事们研究电连接器模型 。
崇尚创新、崇尚人才 , 谁说得对就听谁的
在总体部 , 很多人都知道“小曾的故事” 。
曾耀祥是十一室载荷设计岗位的年轻人 。 有一次在设计过程中 , 他对某个参数产生了疑问 。 “为何就要用这个参数呢?”小曾一查 , 这原来是系统内部写在手册宝典上的一个数字 , 工程中用着没有出过什么问题 , 就长期沿用 。 后来 , 小曾经过仔细测算和论证 , 认为这个参数可以优化 , 就找到部领导表达了看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