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 , 野猪种群的恢复性增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 野猪保护取得的成绩对其野生动物保护也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
从生态角度看 , 野猪虽不是濒危物种 , 但它们与当地生态系统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帮助多种植物授粉和传播种子;野猪在寻找果实和根茎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 防止林下植物生长过密 , 并加快有机物分解;野猪排泄物有助于增加土壤肥力等等 。 此外 , 野猪还是多种掠食动物食谱上的一员 , 它们种群数量的波动直接影响顶级掠食动物的生存 。 我国虎、豹、狼、豺等食肉动物的生存现状普遍不容乐观 , 这也是导致部分地区野猪种群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
以野猪为代表 , 如何有效缓解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 无疑是我国生态保护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 急需有关部门本着科学的态度研究和制定解决方案 。
笔者认为 , 首先 , 一个地区野猪的数量是否过剩 , 不能简单地用是否与人类发生冲突为依据 , 而是要建立在对野猪种群参数的科学监测和评估的基础上 , 如密度、性比、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等 。
其次 , 人工狩猎虽然是野生动物种群管理的一种手段 , 但是否采用还要看能否满足以下前提:一是该物种的数量已明显超过环境承载量、二是狩猎的数量不会影响该物种以及该地区其他野生动物的可持续增长 。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显示 , 人工狩猎并非总能奏效 , 长期效果也有待观察 。 只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 从生态系统保护大局出发 , 才有可能找到有效破解之道 。
(作者系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首席科学家 , 本报采访人员赵广立整理)
来源:中国科学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