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图1/2
最近 , 国内有关野猪出没的报道不断登上热搜 , 让这个原本不被关注的动物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 。 野猪为何会增多?它们是最近才增多的吗?以后野猪还要不要保护?或许不少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
其实 , 野猪变多的新闻十多年前国内就有了 , 有关部门也为此采取了包括狩猎在内的各种应对措施 。 而且 , 野猪不是濒危物种 , 也没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 在这个背景下 , 野猪多了是喜还是忧?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由此引发的生态和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这才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

文章图片
图2/2
野猪是什么时候多起来的?
【野猪增多,就该猎杀?】野猪是家猪的祖先 , 在分类上属于偶蹄目、猪科 。 野猪是名副其实的“大胃王” , 在野外能吃的东西它们几乎来者不拒 。 也正如此 , 野猪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超强 , 它们的足迹也遍布亚欧大陆 。 不过 , 野猪最喜欢的还是森林、灌丛、沼泽等食物资源相对丰富的生境 。
在食物链上 , 野猪是豺、狼、虎、豹等顶级食肉动物的主要食物 , 因此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策略就是大量繁殖 。 母野猪通常每年秋季交配、春季产仔 , 每窝可产4~12头幼崽 , 食物充足的年份母猪甚至可以两年繁殖3次 。 在缺乏天敌的情况下野猪崽的成活率比较高 , 一般第二年它们就能参与繁殖 。
了解了野猪的这些特点 , 就不难理解野猪为何能在短期内实现种群快速增长了 。
野猪不仅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 , 也是早期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 考古资料显示 , 早在8000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圈养野猪了 。 不过到了近代 , 由于人类的大量猎捕和对野猪栖息地的侵占 , 野猪在欧洲不少国家的数量都迅速减少 , 部分地区甚至彻底消失 。 20世纪50年代以后 , 欧洲各国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 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环境大有改善 , 当地野猪的生存状况也明显改观 。
国内野猪的数量也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 , 但原因有所不同 。
据称1949年全国的野猪数量超过200万头 , 有些农村还成立了护农狩猎队 , 专门捕杀野猪等野生动物 。 此后几十年国内野猪的种群数量急转直下 , 到90年代初 , 其野外数量已骤降至几万头 。 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 , 野猪没有被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 农村地区依然可以猎杀野猪 。
直到2000年国内野猪的保护才迎来转机:它们被列入当年8月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动物”名录)之中 , 禁止随意猎捕和买卖 , 给野猪种群的恢复带来了一线生机 。 1996年 , 我国《枪支管理法》实施 。 由于猎枪被大量收缴 , 针对野猪的非法狩猎活动随之减少 , 客观上进一步助推了野猪种群的快速增长 。
破解人兽冲突须科学应对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和猎枪收缴虽然促进了野猪保护 , 但野猪种群的增长仍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 如种群基数、天敌数量、栖息地的质量以及环境承载量等 。
进入新世纪以来 , 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 野生动物保护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除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大生态项目的实施 ,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和保护地的面积也屡创新高 , 相关执法部门对野生动物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也持续增强 , 这些举措都为野猪种群的增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