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相信 , 在首轮感染过程中 , 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可以帮助病毒攻入细胞核 。
接下来 , 就该进行二轮感染了 。 这次 , 团队是在上皮细胞里培养HSV-1病毒 , 然后用这些病毒去入侵初级感觉神经元(primary sensory motor) 。 其中 , 一部分病毒是在(自带驱动蛋白的)正常上皮细胞里培养 , 另一部分病毒则是在缺乏驱动蛋白的上皮细胞里培养 。 不过 , 它们要袭击的神经元 , 都是自带驱动蛋白的 。
既然神经元里已有驱动蛋白 , 那么两组病毒袭击神经元时 , 应该都能顺利攻入细胞核才对?
但二轮感染的结果并非如此 。 用正常上皮细胞里培养好的病毒去感染神经元 , 衣壳大部分都在细胞核膜上 , 表示大量病毒已入核;而在缺乏驱动蛋白的上皮细胞里组装出厂的病毒 , 能到达神经元的细胞核附近 , 但攻入核内的却很少 。

文章图片
图5/8
也就是说 , 哪怕进行二轮感染的时候 , 环境中有驱动蛋白 , 也无法填补首轮感染时的驱动蛋白缺失 。 想到这里 , 科学家们觉得病毒很可能在首轮感染的过程中 , 就把一些驱动蛋白带出了上皮细胞 , 留待下轮感染时使用 。
这不止是猜测 , 研究人员依靠显色实验 , 证明HSV-1病毒的确把上皮细胞中的驱动蛋白带到了细胞外 。 而在后续感染神经元时 , 病毒也真的用到了它们:
具体说来 , 科学家对上皮细胞中常见的驱动蛋白进行了特殊替换 , 然后对神经元使用一种药物 , 能让携带特殊驱动蛋白的病毒在轨道(微管)上动弹不得 。 结果 , 在这种上皮细胞中培养的病毒 , 对神经元的感染能力果然下降 , 这足以说明病毒对上皮细胞中偷来的驱动蛋白有所依赖 , 神经元中的驱动蛋白难以取代 。

文章图片
图6/8
科学家解释说 , HSV-1病毒在抓住上皮细胞里的驱动蛋白后 , 会把它同化(assimilate)成自己的一部分 , 并给它新的用途——原本是替细胞传送货物的蛋白 , 被“绑架”后就只为病毒服务了 。
太毒了 , 怎么防?
研究人员还有一点想不明白 , 为什么神经元里有驱动蛋白、病毒却偏要“策反”上皮细胞的蛋白来用 。 不过 , 能搞清1型单纯疱疹病毒是如何利用马达蛋白 , 已经让科学家十分欣喜:
从神经元的末端到细胞体 , 大约需要8小时 , 走过神经元长长的轴突时 , 病毒主要依靠的是动力蛋白(Dynein);而从神经元的细胞核附近冲入核中 , 病毒则要靠驱动蛋白(Kinesin) , 其中还包括从上皮细胞里偷出的驱动蛋白 。
相比之下 , 许多平平无奇的病毒 , 准备去往下个细胞的时候 , 除了自身蛋白之外 , 几乎不会再带什么额外的东西 。 如果想感染神经元 , 可能会显得有些弱小 。
而科学家之所以尤其关心1型单纯疱疹病毒 , 是因为它们一旦侵入神经系统 , 就几乎不可能再被消灭 。

文章图片
图7/8
虽然 , 大多数人被感染后 , 病毒处在休眠或潜伏状态 , 没有什么明显症状;但也有一部分人 , 在周围神经系统被入侵后 , 会时而出现复发性感染;更有少数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脑或脊髓)被攻陷 , 甚至受到生命威胁 。
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之一、西北大学的格雷格·史密斯(Greg Smith)教授说:“我们很迫切地需要一种疫苗 , 来防止疱疹病毒进入神经系统 。 ”而掌握1型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机制 , 也算是为疫苗研发打开了新的大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