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撕”甲方,谁动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奶酪?( 二 )
长期以来 , 地产开发商和中介就是相互依辅的关系 。 地产开发商建好房子 , 中介负责卖楼 。
两者的精诚合作既可以减少开发商在各个区域人员、物力方面的投入 , 更专注于建楼 , 还能在中介协助下将房子卖得更快 。
可以说中介为房企“高周转”做出很大贡献 。 都知道房地产是国内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 中介自然也赚得盆满钵满 。
据银河证券研报显示 , 2018年全国商品销售为14万亿元 。 以1.05%这个较低的佣金率计算 , 2018年新房代销行业市场规模为1259.77亿元 。
2018年商品房销售保持同比12.17%的增长率 , 如果未来三年继续以保持这个增长态势 , 则2022年我国新房代销市场规模将超过2000亿元 。
这个千亿级的市场也诞生不少明星企业 。 世联行(002285-SZ)、我爱我家(000560-SZ)、国创高新(002377-SZ)、合富辉煌(0733-HK)等 。
但是现在看来这一切仅限于在房地产发展的盛世 , 当行业“高歌猛进”的发展态势不再 , 两者的关系也发生微秒变化 。
渠道利润丰厚自然会引来多方觊觎 。 以茅台酒为例 , 自2018年以来 , 公司就在清退渠道经销商 , 扩大直营份额 。
诚然 , 茅台清退部分经销商是因为酒价被“炒”抬高 。 房地产开发商与渠道的纷争则更像是一对日子不好过的夫妻 , 磕磕绊绊 , 日子还得过 。
正如左晖所说 , 开发商一直有房地产夜壶论 。 其实渠道也是开发商的夜壶 , 市场不好拿出来用用 , 市场好了就放回去 。 只是我们甘心作为夜壶被使用 。
房地产行业变成买方市场 , 房产经纪走红是必然有人这样戏谑房地产开发商 , 二十年前是坐着卖房 。 只要有那个新楼开盘 , 保准有一大帮人挤着去买房 。
但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销售代理一说 。 1978年香港中原地产成为国内最大新房代销公司之一 。
随着行业高速发展 , 国内代销行业经历形成期、成长期、在2008年形成稳定格局 。 世联行就是代表之一 。
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之下 , 代销行业并不平静 。 2015年之后 , 一些房产中介也成功切入新房代销市场 , 借用互联网便利 , 成为渠道革新者 。
借助平台、流量优势 , 这些革新者真正把渠道推到前台 。 我爱我家、贝壳、链家等新房、二手房经纪 , 乐居这类以行业数据研究为依托的平台型经纪等 。
在互联网加持下 , 渠道终于不用在生活在房地产开发商的阴影里 。 行业最辉煌的日子 , 一个渠道销售一年15万年薪都算是最普通的 。
不过2017年以来调控逐渐走强 , 各种限令让热点城市楼市高温不再 。 尤其是2019年 , 看不到半点希望的楼市交易正在变差 。
广发证券研报显示 , 高频数据反映11月后房屋销售景气度加速下降 。 前3周受监测的35城新房成交同比下滑5.4% , 11城住宅推盘同比下滑7.1% 。
当然 ,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房地产高光不再 , 损失的不光是开发商 , 还有渠道 。 但是与房子在开发商手里 , 渠道则是轻资产上阵 , 渠道抗风险能力较强 。
“房住不炒”为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市场使了把劲 。 进入存量市场 , 也意味着房地产彻底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
从以产品为中心 , 到以消费者为中心 , 房企如何应对这个变化 , 如何获得更多客户资源 , 更多的可能需要渠道来体现 。
渠道也变成房企最大的竞争力所在 , 重要性不言而喻 。 在既有利润可图 , 又有重要战略性意义的渠道方面 , 主流房企也都有自己的团队 , 或者试图建立团队 。
如某头部房企采取人海战术 , 在项目开盘前就组织好几百人的销售团队 , 不愁实现“高周转” 。 但大部分房企都在人员成本、审计风险方面考量 , 放弃自建渠道 。
不管有没有自建渠道 , 第三方渠道仍是开发商卖楼难以逾越的鸿沟 。 渠道的力量正在房地产市场中逐渐崛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