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28天 八公山风水惊变( 二 )


《太平寰宇记》和地方传说中所说的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厉王刘长的儿子,武帝刘彻的皇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16岁的刘安受封淮南王,在寿春度过42年的王侯生涯 。刘安是一位开明的君王,博雅好古,求贤若渴,他罗致各种人才在寿春城北的淝陵山谈经论道,门客最多时达到数千人,其中最为赏识的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被封为“八公” 。在此期间,刘安与门客集体编写了《淮南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论儒、法、阴阳及诸子学说,描绘了宇宙万物的形态,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知识,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民俗和文学等领域都做出了惊人贡献,堪称“百科全书”,史家称其是“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巨著 。直至今日,国内外许多权威研究机构,还保留着《淮南子》研究会 。因为刘安和《淮南子》,八公山从此成为天下闻名的人文之山、文化名山 。
刘安修道成仙当然就是传说 。离淮王丹井约三华里的八公山西南麓,淮南王刘安墓岿然犹存 。墓前立有一块“豆腐发祥地”的石碑,这是因为刘安是豆腐的发明者 。刘安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在山上炼丹修道时把黄豆汁水作为培养丹苗的原料 。有一次,所磨豆浆与石膏类物质接触,豆汁竟变成洁白细嫩的东西,尝起来还很鲜美,“无味而五味焉,正立而五色成矣 。”(《淮南子?原道训》) 于是人们给它起名叫“黎祁”(谐“离奇”音),五代时始称“豆腐” 。刘安取八公山泉水炼丹,结果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仙丹未炼成,却制成了豆腐,使八公山成了中国豆腐的发祥地 。
目前,刘安与八公山的故事以及八公山豆腐制作工艺,均被有关方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09年至2012年我因故曾到八公山作“稻粱谋” 。在此期间,有意查访过淮王丹井的位置 。山民传说纷纭,有人说珍珠泉就是,有人说玛瑙泉就是,还有人说马跑泉就是,也有人说老林场场部这眼古井就是,不一而足 。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大堆相关资料 。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所建也 。山有隐室石井 。”《晋书?乐志》“古乐府?淮南王”篇中有诗咏道:“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写的就是文中所提“石井” 。这个“石井”,是不是传说中的淮王丹井呢?
这个疑问最终通过明嘉靖《寿州志?山川纪》对“八公山”的记载得到印证:“州治东北五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汉淮南王安与其宾客八公俱登此山学仙,故名,今山有安故台,石上有人马迹……”从方向、距离推断,写的不正是这个地方?!文中所言“故台”,应该就是《太平御览》卷一七七中“淮南王安立思仙台”的“思仙台” 。清代学者李兆洛在《淮南旧垒甓铭》中也有记载:“城北五株山下,土人相传为古淮南王庙,有垒迹存焉 。”五株山,古名,也就是石壁后面的雷窝山,现已不存 。

惊变28天 八公山风水惊变

文章插图

(二)
有道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淮王丹井滋养着民族文化绵绵发展,同时也作为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促进者和见证者,被后人写进教科书中 。
公元383年8月,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大志,亲率90万大军浩浩荡荡水陆并进南下攻晋 。队伍抵达淮河一线时,消息传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满朝震惊,晋帝任命宰相谢安为征讨大都督 。谢安临危受命却“镇之以静” 。白天,他带着侄子谢玄来到东山游山玩水,吃酒赋诗,并与他“围棋赌墅” 。其实,谢安“已别有旨”,心中早有打算 。他派谢石为都督、谢玄为前锋,领8万“北府兵”悄悄西进迎敌 。驻守洛涧的秦军毫无防备,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晋军乘胜追击,所向披靡,兵锋直指寿阳,在城外八公山隔淝水形成对峙之势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