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28天 八公山风水惊变( 五 )


长安道路奔驰日,故园楼台曲卖时;
如此弟兄天下少,儿孙著眼断肠诗 。
——《感调之》
赋闲在邑,方震孺多有义举,曾为州学宫(也就是今天寿县古城西街的孔庙)作《募种树文》 。看到涌泉书院年久失修,又联络乡绅集资修复,并作文记趣:“因山为基,因泉凿地,又有茂林修竹,故习静者乐栖之,而耽情游览者亦往来不绝耳 。”自此以往,淮王丹井被列为“寿阳八景”之一,享有“淮南第一胜迹”美誉 。
十分可惜,明末江淮一带战祸频仍,涌泉书院毁于兵燹 。

惊变28天 八公山风水惊变

文章插图

(四)
沧海桑田,否极泰来,历史时有惊人的相似 。清顺治年间,就像当年八公山迎来御史杨瞻和知州吕穆感一样,冥冥中上天垂青,又为淮王丹井送来一位贵人 。
阳春三月,天朗气清,莺飞草长 。徐徐微风中,寿州隐吏孙绍先携儿带孙到郊外踏青 。往诣涌泉书院旧址时,但见荆棘茂草中仅余佛殿三间,栋朽梁蠹,摇摇欲倾 。孙绍先喟然长叹:“未曾想久享盛名的涌泉书院,居然衰败到如此田地!”
听见人声,从佛殿里转出位老僧,伛偻着腰,蹒跚着步,凑至来人身边问明身份,双手合十,颔首低眉念了声“阿弥驼佛”,说:“原来是贵客光临,陋庵有幸!”
江淮一带“庵”有两种含义,一是遮风避雨的简易搭建,二是僧尼修行的住地 。老僧口中的“庵”,两种含义应兼而有之 。
老僧把孙绍先让到月牙池旁坐下,返身进殿取了茶盏,两人在淮王丹井旁煮茶对饮 。三言两语之间,引为知己 。
孙绍先说:“我记得小时候,山上建有文昌阁、杨公祠、谢公祠,有亭,有台,有池,有渠水,远水环抱,乔苍梓翠,游者不绝,为州人游乐及士子静息之所 。除殿宇僧舍外,还有百姓村庄四、五处,房屋百余楹 。怎么一转眼,这一切都荡然无存?”
老僧答:“君不见历史上很多有名建筑都是以承平而盛,以乱世而废;以丰稔而盛,以荒歉而废;以创建得人而盛,以翊卫无人而废 。八公山概莫能外 。”
“可是,天下太平有年矣!年成也不错,庄稼连年丰收;山下所谓的社会贤达也层出不穷,可山上破败如故,多年无人问津 。”
“是呵!贫僧株守于此五年有余,一直未曾遇见有问庵祠兴废者 。难道说这就是八公山的命运?难道只有古人兴耽于山水而忘却了自己?或者说今天的人们心思都在温饱上,只图混个肚子圆,因竭蹶以不遑,从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修为和追求?”
孙绍先不可置否,想了想说:“估计还是社会动荡造成的缘故 。这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元气充足,什么事情都能做 。现在的人都经历过兵荒马乱、病患瘟疫的祸害,就像大病初愈尚在恢复中,还真不能苛责他们并寄以重望 。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去评论盛衰,而是抓紧想办法把庵祠修复,不要让涌泉书院消亡了才好!”
老僧站起,一躬到地:“施主说到我的心里去了!”
“我家也不宽裕,好在有些古人字画,你拿去换点银两,算我尽点微薄之力 。”
拿着这些字画,老僧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招集工匠不到十天便把佛殿修葺一新,正式更名为“涌泉庵”,供观音于东殿,供华祖于西堂,另建山门一座、韦陀殿一间,隔院旧房整理为书院,教授儒学、理学,讲经史,诵诗书,学礼仪 。工程竣工,老僧找到孙绍先,央他写个碑记 。孙绍先欣然答应,于顺治十五年戊戌初夏一日立《重修涌泉庵记》于涌泉庵山门内侧 。
现在,这方石碑收藏于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内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