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变28天 八公山风水惊变( 六 )


惊变28天 八公山风水惊变

文章插图

(五)
民国时期,涌泉庵时有小修,“铁笔”张树侯曾为此书丹立碑 。八公山设为安徽省立第五区林场后,涌泉庵改为林场场址 。1949年初,寿县人民政府接管八公山林场,涌泉庵仍为场址 。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所向披靡的造反派无空不钻,盯上了淮王丹井后摩崖上的“万古涌泉”四字——听人说,“万古涌泉”表达的是淮南王刘安“轮转而不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的期许 。那么,砸烂“封、资、修”就从此开始吧!从采石场调来五公斤“TNT”,在摩崖的四方下角俱各打眼放药,“轰隆”一声,乱石横飞,“丹井屏风”摩崖夷为平地,千年景观灰飞烟灭,毁于一旦 。
更悲催的毁灭还在后面 。1958年初,根据八公山石灰岩分布广泛、且离淮南煤矿、淮南电厂较近的实际情况,省、地决定建设寿县水泥厂,选址就在淮王丹井西约500米的珍珠泉边,1959年建成投产时年产水泥1235吨 。由于其时大兴基建,水泥奇缺,寿县水泥厂自建成之日起便不断受到方方面面重视,一度列入国家规划的100个水泥厂项目“笼子”,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1987年水泥产量达到9万吨,1998年达到40万吨,成为地方最大的现代化中型企业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寿西湖农场看到水泥生产的巨大潜力和利润空间,在淮王丹井旁建成了寿西湖水泥厂 。两厂比赛似地开山取石 。先是珍珠泉边的凤凰山被从大地上抹去了,然后是淮王丹井旁的雷窝山不见了踪影 。然后是放牛山、里涧山、解郢山……
山体生长树木,树木涵养水源 。山没了,树就没了;树没了,水就没了 。
珍珠泉的水头越来越小,淮王丹井先是小了水头,后来断流 。再后来,井底露了出来 。当地百姓议论,这是因八公山“地气”漏了、“龙脉”断了、“风水”坏了 。缺了水,山就没了灵气,不再是宜居宜游之地 。先是林场场部搬迁,紧接着,附近山民也纷纷迁去 。淮王丹井人去屋空,杂草丛生,各类建筑失修坍塌,断壁颓垣残砖碎瓦疮痍一片 。仙踪灵迹,荡然无存矣 。
这一幕被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真实纪录下来 。2009年6月9日,余先生和马兰到八公山公墓祭祖,正好从珍珠泉边经过,回去后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到了寿县还是遇到那个每年都遇到的大遗憾:一家水泥厂把八公山的山体挖得满目疮痍、狰狞可怕 。水泥厂周边很大范围内都是一片灰蒙蒙,连一处历史文化遗迹珍珠泉也变成了‘泥灰泉’ 。听说很多年前曾经有一个高龄的书画家跪在当地官员面前要求搬迁这家水泥厂,但看来没有产生效果 。
对于这件事情,我想接着那位书画家再大声呼吁一下,我倒不仅仅是为了珍珠泉,也不仅仅是为了灰蒙蒙,而主要是为了八公山 。我想告诉当地官员,这座被挖得满目疮痍的八公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山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八公山下,草本皆兵’,可见这座山已经进入‘公共语汇系统’ 。中国历史那么长,能够进入‘公共语汇系统’的山水很少,只有‘泰山北斗’‘不识庐山真面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寥寥几处……依据《淮南子》,八公山又是中国豆腐的发明地,让人立即联想到这里应该有最佳的水质、最上等的豆蔬作物 。直到今天,这里都有理由成为中国的‘素食圣地’……因此,八公山必须受到保护 。”
——《八公山下》
不知是否名人余秋雨的呼吁发生了作用,反正文章发表不久,有关方面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壮士断腕,果断作出全面关停八公山72家工矿企业的决定 。仿佛在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的开山爆炸声戛然而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