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 。
【惊变28天 八公山风水惊变】苻坚百万兵,遥阻八公山 。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 。
战夫若熊罴,破敌有余闲 。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 。
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宋代诗人徐钧咏叹——
战败苻坚百万兵,晋家宗社赖而存 。
当时若使君犹在,国祚桓玄未可吞 。
——《谢玄》
还是宋代诗人,曾极则在对“淝水之战”的结果作了反向设定,读来更添几分思索——
儿辈能军国未危,更令朱序助声威 。
秦人若也全师集,云母车盛晋鼎归 。
——《谢玄庙》

文章插图
(三)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隆隆转入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 。经过“靖难之役”后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江淮大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这一天,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深入寿州办案,案牍劳累之余,由知州吕穆感陪同上山游览 。走近淮王丹井时,但见峰峦叠翠,清泉畅流,祠亭台房参差排列掩映其间,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杨御史心旷神怡,脑海里蓦地蹦出晋代左思的诗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这个打心底对“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敬佩有加的读书人,身在官场却十分向往闲云野鹤的自由生活,虽难“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但能“偷得浮生半日闲”,流连在这梵音飘渺、浓荫似洇的八公山上,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哉!
掬丹井水,煮八公山茶,杨御史与吕知州在月牙池旁对饮唱和,乐而忘返,沉醉其中 。呷了口茶,杨御史目光一扫,看见平地尽头半坡上的崖头空荡无物显得突兀,于是对吕知州说:“我们在那建个凉亭,如何?”吕知州放下茶杯,站起身来仔细看了看,右拳半握朝左掌中一击,连声称“好” 。转过脸来,问杨御史道:“依大人之见,凉亭起个什么名字?”杨御史脱口而出:“就叫‘振衣亭’——在高高的山岗整饬衣服抖落灰尘,在漫漫的长河洗去足上污浊 。这句诗写的不就是此山此水此情此景!”
杨御史、吕知州相视而笑 。
当晚,两人没有下山,就在谢公祠内一间破旧的厢房里抵足而眠 。
窗外万籁俱寂,杨御史、吕知州谈兴不减,两个读书人惺惺相惜,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犹如山下淝河流水一般汩汩不断 。聊着聊着,话题复转到读书上来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 。八公山是座人文之山、文化之山,古有刘安招贤纳士“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从而成就“集古代思想之大成”的《淮南鸿烈》,我们能不能把坍塌颓败的谢公祠“广屋舍为山房”,修缮改建为书院,“令乡士诵读其中”,“以补学校之阙而辅其不逮也”?
山上的黎明来得早 。寅时刚过,画眉、云雀的鸣叫已响彻山林 。杨御史、吕知州一夜未眠却毫无倦意,他们要早早下山,去安排涌泉书院建设事宜……
当年秋季,涌泉书院、振衣亭相继建成 。一批学子在知州吕穆感直接资助下入院读书 。至万历年间,涌泉书院声名远播,已成江淮一带屈指可数几处大书院之一 。
关于涌泉书院中走出的学子,有一人不可不提:方震孺,字孩未,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初任沙县知县,后为御史 。其一生为官忠直,不畏权奸,国难当头时自请犒师,坚守辽东,虽屡遭奸党迫害,身陷囹圄,险些丧命,然忠心不泯,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方得以出狱归里 。方震孺工诗文,擅书画,明代著名政治家、御史左光斗赞其“才子名家赋早工,西台一人想雄风”,寿县碑廊藏其五尺立幅草书刻石一方——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