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单纯贩卖情怀必然是空洞而矫情的 。 影片恰恰没有停留在这一步 , 而是试图为这种情怀填注意义 , 以避免陷入炫耀和自恋 。
具体而言 , 影片为这种情怀提供了解释 , 以求观众的理解和共情 。 其切入点是模拟的独特魅力 。
作为一部以宝丽来为“主角”的电影 , 秀摄影作品自是应有之义 。 影片在回顾宝丽来的历史和述及不可能计划推出成熟产品时 , 不失时机地插入了两段由宝丽来摄影佳作组接而成的段落 。
据此 , 我们不难发现宝丽来影像的特质:昏暗、模糊、色彩浓且偏 , 还带有色斑、色差、毛边、局部不显影等不规律的瑕疵 , 但这也给画面带来了自由和不拘一格 。
这些照片再通过精心的剪辑和配乐 , 产生出生命灵动的迷人效果 。
文章图片
在此有必要略作科普:宝丽来系统(相机+胶片) , 受制于其化学和机械原理 , 成像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胶片的最佳显影温度是13-28℃ , 低了色调偏蓝而高了偏红 , 此外色调还与显影时的湿度与光照强度有关;
胶片吐出过程中由对辊挤压药包 , 完成药剂在正负片之间的涂布 , 一旦涂布不均匀 , 就易产生色斑和局部不显影 , 甚至诡异的斑痕效果;
薄薄的负片上化学涂层就多达17层 , 它们之间要完成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 , 在这过程中失之毫厘 , 产出就会谬以千里 , 因此显影常有“意外惊喜”(如莫名其妙的偏色);
即使已显影的胶片 , 在其最初显影的30天内 , 化学反应仍未完全停止 , 这意味着图像仍存在轻微变化的可能 , 而保存条件的偏离值过大的话 , 甚至会加剧这种变化 。
文章图片
正是这种不稳定性 , 给宝丽来摄影带来了不确定性:在胶片最终显影之前 , 你都无法确知出片效果一定会怎样 。
然而宝丽来粉可不把宝丽来的这些特性视为瑕疵 , 反而视其为独特魅力 。
这种偏好通过博士访问的一位作家之口表露无遗:“那么多数码产品总感觉有点类似 。 (数码照片)那么明亮 , 颜色那么漂亮 , 哪怕出自业余人士之手 。 人们渴望有点怪的、不那么正常的东西 。 ”
宝丽来的特色对粉丝可是金不换 。 同类竞品富士拍立得 , 价格更便宜且成像也更稳定 , 可宝粉就是不买账 。 在他们看来 , 成像稳定意味着呆板单调和缺乏灵气 。
文章图片
像这样属于“文艺青年”的古怪癖好注定知音寥寥 , 但瓦尔特·本雅明早在近百年前就已参透这种审美 。 他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所谓的“灵光”(aura) , 但他从未给出过明确定义 。
通过他“顿悟”式的描述性语言 , 我们大致可以领会灵光指的是一种神秘韵味和受人膜拜的质素 。 它有赖于客体的原真性、暧昧性、超验感、距离感所激发的主体的想象力 。 它萦绕于手工原创的古典艺术 , 而消散于机械复制的现代艺术 。
摄影被本雅明视为典型的机械复制的艺术 。 从他的理论视野来看 , 现代摄影的分辨率太高 , 对实在世界的复制能力太强 , 能把客体从昏暗的背景中分外清晰地凸显出来 。
高清晰度祛除了客体周围暧昧不明的“魅性要素” , 阻断了主体自然而然的想象 , 于是灵光褪去 。 用本雅明的话来讲 , 就是“利用最明亮的镜头以压制黑暗 , 将‘灵光’从相片中去除”(《摄影小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