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博士确实情怀满满 。 在他理科男的古板外表下 , 潜藏着艺术家的浪漫、少年的理想主义和孩子的天真 。 可这些都与商人素质格格不入 。 事实也证明 , 他恐怕不是当老板的料 。
应当承认 , 即时成像胶片的研发的确很难 。 但博士的个人好恶让产品研发雪上加霜 。 早期产品出片即废片 , 图像跟鬼影一样根本没法看 , 可他都觉得“能用” , 甚至“完美”(只是需从特殊的角度理解) 。
他还天真地以为别人也会像他一样爱上这样的产品 。 他对自家产品有百分百的信心 , 并认为没有这种信心就无法说服别人购买 。 可想而知 , 博士对品控这一块一定是放飞的 。
这样的创始人自然无法对投资人负责 。 果不其然 , 直到初期投资烧完 , 产品还是卖不出去 。 博士压力巨大 , 急需另觅金主 , 然而几乎没人看好他的项目 。
生死存亡之际 , 天使意外降临:公司的富二代实习生奥斯卡·斯莫洛科夫斯基(Oskar Smolokowski)说服他的父亲充当接盘侠 , 给不可能计划续了命 。
文章图片
影片在奥斯卡身上倾注大量笔墨 , 着重展现他与博士的分歧 。 如果说博士是艺术脑 , 奥斯卡则是与之迥异的商业脑 。
他自述进公司的第一天 , 博士骑摩托车载着他去吃寿司 , 着实让他开了眼:当老板居然可以这么随性 , 一点都不无聊(无贬义)!他始终在考虑商业上的可持续性 , 这需要改善质量、降低售价以提升销量 , 需要考虑消费者的需求 , 产品不能那么天马行空 。
【如此有趣的电影,怎能不看?】当然 , 奥斯卡并非没有情怀的人 。 否则他也不会说服自己父亲接手这个看不到太大商业前景的项目 。 他能欣赏宝丽来独特的美 , 但为了商业可持续 , 必须把产品的不稳定性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 。
不稳定意味着不确定性 , 而不确定性在商业上意味着风险 。 只有控制了风险 , 才有稳定盈利的基础 。 他欣赏博士的梦想和为梦想“干蠢事”的激情 , 但他更关心朝向梦想起航后的续航力 。 可以说 , 奥斯卡是居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更为调和的人 。
博士与奥斯卡的观念与性格分歧 , 构成影片叙事的内在张力 。 而奥斯卡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影片的二号人物 。
文章图片
博士依然坚信自己过于小众的路线能够成功 , 这必然与新资方产生矛盾 。 冲突的结果是 , 博士于2013年宣布退出 。 被自己创立的公司劝退 , 这势必让人联想到乔布斯 。
影片在述及此事之前 , 画外音不失时机选取了博士对乔布斯的看法和乔布斯回顾自己被炒经历的录音 , 而画面则给出了博士在乔布斯创业的车库外参观留影的情景 。 这与影片开头的苹果发布会构成呼应 , 不仅类比了博士与乔布斯 , 也再次类比了宝丽来(及其继承者不可能计划)与苹果 。
公司经营上的分歧终以理想主义者的落败而告终 。 而此时影片方才行至中段 , 叙事主线并未就此结束 。 博士离开一年后 , 奥斯卡出任不可能计划的CEO 。 在影片结构中 , 奥斯卡接力博士 , 引领主线继续推进 。 我们目睹着不可能计划产品的日益成熟、产品线的日益丰富、公司的日益扩张 。
经过这番铺垫 , 主线在又一次惊喜中迎来高潮:2017年 , 奥斯卡的父亲收购了宝丽来的品牌与知识产权 , 将其注入不可能计划 。 宝丽来终于借由全新的躯壳再度还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