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从网络出现的那天起 , 便具备了某种“记忆”功能 。 很多年前 , 有人因为在网上搜索过一次美女图片 , 于是电脑每一次开机就会自动弹出各色美女图片 。 那时 , 我刚好在一家报社工作 , 一个编辑部就一台电脑 , 大家公用 。 记得有一回 , 一位姓白的老编辑刚把电脑打开领导就进来了 , 领导指着电脑屏幕上蹦出来的美女图像说:老白还有这嗜好啊!搞得一屋子人都憋住了怕笑出声 , 只有老白指着电脑屏幕道:“领导 , 冤枉啊!这电脑我认识它 , 它不认识我 , 我才刚学会开关机 , 我怎么知道这闺女咋就蹦出来啦!”
与其说这是最早出现的网络记忆 , 不如说这就是最早的一种“猜你喜欢” 。 时光虽说过去了20多年 , 但有些事说来却是万变不离其宗 , 当某天我点开“某某头条”上的一篇写中国足球的文章 , 之后“某某头条”给我推送的便全是与足球有关的——而我当时点开看那篇文章的原因仅仅是因文章的作者是我的朋友 。
时代变得越来越多元 , 但人们的行为价值取向却变得越来越趋同 。 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上 , 大家发着同样的表情包 , 吐槽着同样的段子 , 转发着同样的“十万加”链接 , 看着同样的热门视频 , 点着同样的网红菜品 。 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其实便是你下载的各种App基于大数据分析而来的“猜你喜欢” 。 而大数据分析依据说来也简单 , 主要靠标签积累 , 比如以往这个用户的ID是否购买过相似产品 , 最近这个用户都点开了哪些文章链接 , 等等 。
我们相信大数据威力无限 , 我们更坚信科技无所不能 。 前一时 , 某网约车司机因为没有按照导航路线行车 , 结果造成女乘客毅然决然跳车 , 结果酿成悲剧 。 原因其实也简单 , 女乘客只相信智能导航 , 而男司机则认为既然可以抄近道就没有不抄之理 。 这种情况难说孰是孰非——相信智能导航推荐的路线没错 , 可新开通的路段并不能及时被规划进导航路线 , 这也是事实 。 所以 , 我们要相信人工智能 , 但也要相信“老司机”的经验和判断 。
【猜你喜欢】猜你喜欢 , 猜你想看 , 猜你想听 , 猜你想搜 , 我们被不同网络平台猜来猜去 。 甚而还有什么“猜你一定喜欢” , 不容置喙的架势令你自己都怀疑大脑是否被人“监听”了 。 而在“猜你喜欢”之外 , 微博上有“你可能感兴趣的人” , 抖音快手上有“你可能认识的人”……不一而足 , 其实也都是“猜你喜欢”的变种 。
读书人爱看书 , 但多年的经验告诉我 , 畅销书未必有价值 , 卖得好未必书就好 , 可读书平台推荐给我的 , 不是畅销书就是排行榜前几名的书 。 这总令我想起鲁迅先生在他的《读书杂谈》一文里说的话 , 他说:“我们自动的读书 , 即嗜好的读书 , 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 , 只好先行泛览 , 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 。 ”有一段时间 , 平台即使推荐给我一本不错的书 , 我也拒绝收藏 , 甚至不会点开 , 因为就是不想让电脑数据觉得它已经“很懂我”了 。
几乎每一位父母都曾是“猜你喜欢”的高手 , 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学什么 , 父母都要越俎代庖 , 一句“你肯定喜欢”便有了四两拨千斤之效 。 在这方面 , 家长总是比各种App表现得更“霸道”甚至更“不讲理” 。
去一家单位食堂吃饭 , 据说菜谱都是由营养师通过电脑人工智能“精算”出的 , 迎合了人们营养摄入和膳食健康的需求 。 比如宫保鸡丁、红烧狮子头、香菇油菜 , 每份菜品所拥有的蛋白质、脂肪、热量、胆固醇等等都用数字标出来 , 还会提醒慢性病人哪个能吃、哪个浅尝辄止 。 说实话 , 我不觉得这样就好 , 就是所谓的“高大上” 。 毕竟买一份饭不像买一包烟 , 上面一定得写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 。 当然 , 这或许也是一种“猜你喜欢” , 但未免令人失去了吃饭应有的自主性与乐趣 , 过犹不及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