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 上古 上古文明之光( 三 )



去除带有文学色彩的形容词和“中国古代”这一书名中就出现了的限定词,可知前三篇的关键词就是文明、城市文明和史前文化 。从时序上看,史前文化应列于文明前,但却被放到了第三篇,所以本书的编撰方式属于倒叙 。而第一篇的“文明”和第二篇的“城市文明”并列,则不知缘由了 。按说,城市文明属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缘何单独列出,前言和正文文首都没有做确切的交代说明,也没有对文化和文明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对文明的要素和构成等做的总体分析,没有对全书框架布局的内在逻辑构成的解说 。


五篇中只有第二篇的开篇有引言性质的文字,言及“本篇将从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科技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文明演进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成就和做出贡献的人物 。”从文字上看,很令人怀疑此引言是否放错了地方,本篇讲的是城市文明,而这些远远超出了城市文明的范畴,颇有张冠李戴之嫌 。它该是放到全书的最前面吧,但为何成书时又放到了第二篇的篇首?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


再看第一篇“文明”的具体内容,下列三章分别是文字的起源与演变、青铜文明和祭祀文明 。就三者而言,文字和青铜(器)往往被作为文明要素加以引证,而祭祀(理念与行为)则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文字和祭祀与精神文明相关,青铜则更近物质文明和科技文明 。而如前所述,第二篇又将城市文明与这三者并列,我们很难梳理出其中内在的逻辑 。


第三篇为“光芒闪耀的中国史前文化”,下列三章,分别是“人类起源与中国古代地质环境”、“星光闪耀的中国旧石器文化”、“光芒四射的中国新石器文化” 。题目很光鲜,形容词则反复出现 。第四篇“中华文明的光辉”,从题目上看不出内容的限定,原来这些光辉分别是“先贤的思想光辉”、“科学技术的光辉”、“文学的光辉”和“艺术的光辉” 。读到这里才知道该篇主要是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第五篇是外向吸纳与传播,但先述传播后述吸纳融合,似乎也不同于一般的叙事脉络 。


问题最大的是第二篇“城市文明”的第一章,题目为“古代文明认知与古代早期城市” 。将精神层面的认知与物化的城市放到了一起,我们看看作者在该章文首是如何阐述的:“城市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主要时空载体……”在这段谈城市的文字后,作者接着说:“实际上,人类对宇宙万物物质、时间、空间的认知,就是物质文明最基本的特性,也是物质文明的认知根源 。”作者没有解答城市文明与认知的关系问题,同时认为认知“是物质文明最基本的特性” 。这一表述颇令人费解,无论如何,认知就这样被归在了作为物质文明的城市篇的章节中 。


接下来,作者用了三小节来叙述“对东方和西方物质概念认知的演进”、“对东方和西方时间、空间认知的演进”和“现代科学对物质、时间、空间的认知”,这三节与该篇城市的主旨完全无关 。由书中注释可知,这三节又是完全抄录自作者的《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学应用方法》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 。作者在前言中谈及编著本书的初心,第一点就是“把十年来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成果,展现出来汇报给国家和社会”,但如前文所述,作者所主持的“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在全书中没有任何显现,而这三节应该是唯一与空间信息有关联之处,但属背景介绍,与考古学无关,与城市无关 。那么,把古代文明认知的内容强塞进本书的城市板块中,仅仅是为了引注自己的相关著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