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 上古 上古文明之光


小瓜按:这是一篇前些日子特别火的文章,不仅因为其作者是自带流量的许宏老师 。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在如今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学术圈和书评文章的情况下,很少见的一篇敢于且有理有据的指出一本专著存在的问题 。说出了很多人想说而不敢说,或者就是很多人想不到的话 。读这篇文章一边有看八卦新闻之外,还可从中学习到写一本好书好文章应该注意哪些基本问题 。现摘录如下,诸位有兴趣看看!


近来,一套两卷本、煌煌百万字的大书《中华古代文明之光》(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面世 。在专攻或关心中国古代文明的读者眼中,这当然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著作 。但粗粗展读,就感觉有不少意外,这些意外又让人不吐不快 。这里就不揣浅陋,谈谈阅读此书的初步感受 。

太古 上古 上古文明之光

文章插图
毛锋编著《中华古代文明之光》,科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意外之一:作者独著与所属课题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整合古典文献与考古成果,囊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及于中国古代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而这么一部字数达112万字的专著,居然是以作者一己之力完成的,没有任何团队成员或学生的协助,让人肃然起敬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套可归为人文历史类书籍(该书封底的销售分类建议就是“人文/历史”)的作者,居然还不是我们历史考古圈内的文科出身的学者,而是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专业出身的毛锋教授 。


据书中的“作者简介”,毛锋博士,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兼任清华大学企合委石油石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3S中心常务副主任和“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主任 。近年来,主要从事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研究,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源碳汇空间格局的城乡空间规划方法研究”等 。从所列成果看,毛锋教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资深学者 。


这应该是作者的第一部关于人文历史方面的专著 。作者在“前言”中述及,“《中华古代文明之光》这本书,是作者有幸自2010年参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研以来,十来年主持和参与相关科研课题的科研成果的提炼和总结”,“是基于近十年来对众多考古遗址的现场调研、考古资料收集整理、历史文献整理与梳理,选取了若干体现中华文明特色的及代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典型事件及场景与人物,这是从中华文明宝库里选取的灿烂光辉中的一束光,以图用这一束光吸引千千万万的国内外历史文化与文明探索爱好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华文明成果发扬光大的事业中来 。”看来,作者因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而有此初心,发愿励志,勤奋撰著,才有了如此一部大书问世 。




关于毛锋教授在其中主持的子课题“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他在多年前接受采访时曾介绍到,该课题拟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考古调查、考古发掘以及考古研究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GIS技术和VR技术进行考古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框架,建立考古空间信息数据模型、数据标准以及数据采集规范,研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综合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以共同的时空框架来整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不同阶段所获取的古遗址相关考古与自然环境等信息及研究成果,并为研究不同时期古代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特定区域中的古代人地关系提供有效的考古决策支持功能和考古知识发现技术,最终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平台 。(周娜:《钻研空间信息技术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科学报》2012年6月15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