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绘本家杨志成,一个特殊历史情境下诞生的人( 三 )

\r\n

\r\n《叶限:中国的“灰姑娘”故事》 , [美
路易·爱玲/文、杨志成/图 , 常立 译 , 蒲蒲兰丨新世纪出版社 2019年4月版
\r\n在西方讲述东方\r\n1968年 , 在为童书画了6年插图后 , 37岁的杨志成凭借《公主的风筝》获得凯迪克奖的荣誉奖 。 \r\n这本书的插画采用中国民间剪纸技法 , 并像中国画一样大量留白 。 故事讲述在古代中国 , 有一个公主叫小小 , 在她父皇眼中 , 她的四个哥哥就像太阳 , 三个姐姐就像月亮 , 而小小就像一颗小不点的星星 , 因此父皇常常忽视她 。 可是 , 当皇帝被绑架 , 哥哥姐姐们全都束手无策时 , 只有小小一个人勇敢地追了过去 , 成功用风筝救出她的父皇 。 \r\n“做《公主的风筝》这本书时 , 中美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 写书的是美国人 , 他写的算是民间故事 , 可是他对中国民间也没有什么研究 。 他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 用中国背景讲了个中国故事 , 但不是中国人灵魂里出来的故事 。 我对这个故事不反感 , 因为讲的故事是一个全世界的故事 , 可是我觉得这个故事我能学到什么东西?从民间的艺术里面找到剪纸?我想 , 剪纸我从来没做过 , 也没学过 , 趁这机会学剪纸 。 怎么剪?自己剪 。 剪了 , 坏了 , 又剪一个 。 坏了 , 又剪一个 。 纸是用什么纸?刀是用什么刀?颜色是用什么颜色?怎么切?怎么做?结果不知道画了多少次 , 后来成功了 , 觉得有点像 , 所以我就把它做了一本书 。 ”\r\n“还有一点 , 中国民间故事里边 , 插图画都很古板 , 都是一种静的状态 , 不是活的 。 而这本书像风筝一样 , 是在天上飞的 , 是活的 。 这对我是一个难题 , 因为我要从正宗中国艺术里找一个活的东西 。 在这本书里 , 我要把风筝画得可以在天上飞起来 , 要在静里面找活 。 做完了以后 , 我觉得让它活起来了 。 ”杨志成说 。 \r\n得到凯迪克奖后 , 杨志成对自己的创作多了一点信心 , “在这时候已经得到这么高的奖 , 我觉得有资格能够再学多一点 , 所以我放心学别的东西 , 就是从这一本开始的” 。 \r\n杨志成爱说自己“基础不够” , 喜欢学习 , 所以他的作品没有固定风格 , 整个创作生涯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 。 《公主的风筝》之后 , 他就不再完全用剪纸技法做书 , 开始尝试用铅笔画 。 \r\n题材上也是如此 。 “我最开始的一本书是关于动物的 , 所有编辑都喜欢你的书 , 让你画动物的故事 。 我变成一个只能画动物的画家 。 我说 , 我不是专门画动物的 , 我喜欢的东西特别多 。 我学建筑 , 我喜欢画房子 。 为什么单单画动物呢?我就画了一个房子的故事 。 他们总是给我一个网 , 把我抓在这里 。 我喜欢自由 , 我不是这个 , 也不是那个 , 我要画这个!”\r\n“当然 , 不能怪他们 , 他们不知道我会画什么 。 我的条件就是 , 你要给我全部自由 , 我要怎么画就怎么画 。 他们信任我 , 那么我就可以自由地选用材料 。 所以我的每一本书都会突破另外一本书 , 每做一样东西 , 总是学到一种艺术 。 到了一个程度 , 不能再上去的时候 , 就成功了 。 ”\r\n杨志成的工作方法很有趣 。 据说他每天去画室 , 同一个故事 , 先用铅笔画 , 再用水彩画 , 或剪纸 , 或拼贴 , 以不同媒介、不同表达方式排成一排 , 让每页连接成故事 。 就如同一家人 , 画的构图、排序 , 自有其韵律 。 “如果这个故事值得讲 , 我要找到最好的方法 。 ”\r\n1990年代 , 杨志成迎来创作的一个高峰 。 1990年 , 他的《狼婆婆》(Lon Po Po)获得凯迪克奖金奖 。 两年后 , 《七只瞎老鼠》(Seven Blind Mice)获得凯迪克奖荣誉奖 。 \r\n《狼婆婆》采用中国画中的粉笔渲染和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屏风式”构图 , 讲的是很久以前 , 每当妈妈出门之后 , 狼婆婆就会来敲门 , 阿珊、阿桃和宝珠最后智取狼婆婆的故事 。 《七只瞎老鼠》则采用剪纸和拼贴 , 并用大范围的黑色分割空间 。 故事改写自印度民间故事“盲人摸象”讲述七只瞎老鼠在池塘边遇到一个怪东西 , 谁也不知道那是什么 。 于是每一天 , 不同的老鼠轮流去“观察” , 并回来报告同伴他们的发现 , 但是每一次的答案都不让人满意 。 最后一天 , 轮到白老鼠去了 。 白老鼠从怪东西的上下左右全跑了一遍 , 最后才下了一个结论 , 这个怪东西是一头大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