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张燕:丹麦,一个童话国度的幼儿教育( 五 )

  
在丹麦 , 幼儿园就像是孩子的另一个家 , 是他们生活和游戏并得到简单快乐的地方 。   
3. 尊重个体接纳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他自己” , 有独特的感受和能力 。 要让他们在自己认知基础上做自己 , 自己去发现结论而不是老师告诉什么是对的或错的 , 更非提供标准答案 。 老师致力于支持每一个孩子 , 不忽视安静的不爱说话的 。 情景剧中老师及时关注到一个小女孩情绪低落 , 用“小猫困了 , 不吃鱼骨头了 , 要睡觉”并将她抱在腿上 , 没有脱离故事情景不动声色就化解了问题;又看到一男孩手中小玩意出问题 , 哭了 , 老师安抚之 。  
尊重个体也意味着接纳差异 。 要了解每个人是不同的 , 尊重他的选择 。 孩子也要既看到自己 , 也看到别人 。   
丹麦教育者在提及个性的同时也强调社会性 , 认为孩子要与其他人有关联才能够学习和发展 , 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社会化 , 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成为社会一员 , 做人 , 而不是注重特定知识的灌输 。 要引导孩子学会团体生活 , 建立规则而不是个人为所欲为 。  
又如孩子在敲击器乐演奏时 , 不是注重技巧 , 而是强调规则 , 要伴随音乐该起则起该止则止 , 孩子要能够根据提示分别演奏不同的打击乐器 , 从而在参与活动和共同生活中 , 了解和遵守行为界限 , 建立必要的秩序 。   
4. 教育是点亮而非改变  
“教育是点亮而非改变” , 背后是对人的尊重 。 点亮即让从个体从内心产生动力 , 人要在自己认知基础上做自己 。 “对话”是丹麦的关键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 要在交往中通过对话去学习 , 强调相互的学习影响 , 而非单向度给予或改变(是with非to) 。 “老师站在前面 , 并不意味着权威 , 人人都可以质疑”这些均为丹麦文化 。  
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也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服从的关系 , 双方是平等的一员 , 教育对象不是被动的 , 不是以我即教师为中心去灌输 , 而是引导启发 , 激发孩子发展的内在动力 。 师生之间、孩子之间应建立安全平等的交流方式 。   
丹麦幼儿园的老师拥有教育自主权 , 能够自己做判断和决策 。老师要创造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 , 让他们感到安全而又具有挑战性 。 这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 因而常常要“把自己当成孩子 , 不断去探求孩子的需要是什么” 。   
如“幻想之旅”中老师要能够关注每一个孩子 , 把控行为方向 , 以及敏感地意识到问题苗头等 。 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展现了教育艺术和智慧 , 除了专业学习 , 更取决于人生经验和对孩子的深入了解 。   
幼儿园也有教研 , 老师之间相互平等的交流对话 , 或是定期开展园所教研 。 幼儿园教师更多是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 自我激励 , 而不是靠外在的评优、上等级 。 幼儿园如同一个大家庭 , 大家不是正襟危坐 , 而是相互理解信任 , 彼此之间的关系真诚、简单 。 家园之间关系也比较和谐 , 如孩子发生意外伤害多会得到家长的理解 , 而非矛盾升级造成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成人快乐了 , 孩子才能快乐” 。   
总之 , 在丹麦考察幼儿教育 , 看到孩子就像孩子 , 幼儿园也是幼儿园应有的样子 。中国幼教也需要回归本源——生活、简单、自然和安宁 , 回到久违了的朴素常识 。 因此迫切需要教育行政对幼儿教育放权 , 对教师放权 , 同时下大力气增进服务和重建信任;教师即每一个教育者个体更需要增强主体意识 , 要觉醒和点亮自己 , 拒绝抱怨和苟且 , 本着应有的教育良知做教育 。  
教育中人是最重要的 , 要尊重人 , 关注孩子、敬畏生命 , 如同安徒生那样“心里住着一个孩子” , 做有温度的教育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