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石山和土山哪个好 风水土山见石( 二 )


木华于春 , 栗芽于室 。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 。野人藏栗 , 春至 , 栗木华 。而家藏之栗 , 亦芽 。实之去本已久 , 彼华此芽 , 盖以个性原在得气 , 则相感而应 。亦犹父母之骨 , 葬乘生气而子孙福旺也 。大一气磅磷于大地间 , 无端倪无终穷 , 万物随时运化 , 本不自知而受 , 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
盖生者气之聚 , 凝结者成骨 , 死而独留 。故葬者反气人骨 , 以荫所生之法也 。
干父之精 , 坤母之血 , 二气感合 , 则精化为骨 , 血化为肉 。复借神气 , 资乎其间 。遂生而为人 。及其死也 , 神气飞扬 , 血肉消溃 , 惟骨独存 。而上智之士 , 图葬于吉地之中 , 以肉乘生气 , 外假子孙思慕一念 , 与之吻合 , 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 , 萃其己散之气 。盖神趋则气应 , 地灵而人杰 , 以无为有 , 借伪显真 , 事通阴阳 , 功夺造化 , 是为反气人骨 , 以荫所生之法也 。
丘垄之骨 , 冈阜之支 , 气之所随 。
丘垄为阴冈 , 阜为阳丘 。言其高骨 , 乃山之带石者 , 坑高不能自立 , 必借石带土 , 而后能耸也 。冈者迹也 , 土山为阜 , 言支之有毛脊者 , 垄之有骨气随而行 。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其毛脊而后能辨也 。然有坑而土支而石城而隐支而隆者 , 又全借乎心目之巧 , 以区别也 。
经曰气乘风则散 , 界水则止 。
谓生气随支垄体质流行 , 滔滔而去 , 非水界则莫之能止 。及其止也 , 必得城郭完密 , 而后左右环围 , 然后能藏风 , 而不致有荡散之患 。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 , 堂里避风如避贼, 不慎哉?
古人聚之使不散 , 行之使有止 , 故谓之风水 。
高坑之地 , 天阴自上而降 , 生气浮露 , 最怕风寒 , 易为荡散 。如人深居密室 , 稍有罅隙通风 , 适当肩背 , 便能成疾 。故当求其城郭密固 , 使气之有聚也 。平支之穴 , 地阳自下而科 , 生气沈潜 , 不畏风吹(缺).出在旷野 , 虽人面无蔽 , 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 , 其温和之气自若 , 故不以宽旷为嫌 , 但取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 。此言支垄之取用不同 , 有如此 。
风水之法 , 得水为上 , 藏风次之 。
支垄二者俱欲得水 , 高垄之地或从腰落 , 虽无大江拦截 , 亦必池塘以止内气 , 不则去水稍远 , 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 。傥金鱼不界 , 则谓之雌雄失经 , 虽藏风亦不可用 。平支之地 , 届若无蔽 , 但得横水拦截 , 何嫌宽旷 , 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 。
经曰:外气横形内气止生 , 盖言此也 。
水流土外谓之外气 , 气藏土中谓之内气 。故必得外气形横 , 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 。此引以 , 以结上文 。得水为上之意 。
何以言之气之盛 , 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 , 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