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分析师张书乐表示 , 肯德基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在被中国的网红餐饮包围的环境下 , 年轻人不再热衷肯德基等一系列西式连锁快餐 。 而为了抓住年轻消费者 , 肯德基开始考虑去与年轻人喜爱的动漫、游戏等IP联名 , 通过盲盒、游戏等年轻化的营销方式召唤年轻人 。
张书乐对燃财经表示 , 相较于单纯地购买一个盲盒产品 , 此次肯德基盲盒爆火的原因则是“非吃不可得”的玩法增加了获取盲盒的难度 , 将盲盒的偶然性和获得感与胃口的满足感进行了绑定 , 而不是单纯砸钱去购买盲盒 , 进一步激发了用户的购买欲望 ,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与过去拆盲盒不一样的疯传效果 。
“但问题也出在了这里 。 ”张书乐指出 , 盲盒具备不确定性 , 用户为了得到喜爱的款式就需要大量购买套餐 。 肯德基在此次品牌营销中对自己商品属性的忽略 , 没有考虑到单个消费者的食量问题 , 为了追求盲盒的轰动效应而制造稀缺性 , 不仅加大了游戏难度 , 还造成了消费者为凑齐一套盲盒买下大量套餐 , 吃不完浪费的现象 。
而对于此次联名营销的另一方泡泡玛特而言 , 同样有扩大IP知名度的需求 。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 泡泡玛特都被质疑过度依赖头部IP , 且在业界看来 , 泡泡玛特自主研发IP的势头也远不如前 。
根据泡泡玛特的官方信息显示 , 在其IP阵容中 , 一姐MOLLY贡献的营收占比一度达成4成 。 而此次联名的DIMOO正是泡泡玛特成长最快的新IP 。 从收益来看 , DIMOO为泡泡玛特贡献的收入从2019年的1亿元 , 增长至2021年上半年的2.05亿元 , 占比由过去的5.9%提升至11.6% , 成为超越Molly系列的第一大IP 。
张书乐指出 , 联名的本质是跨界连接自己未必深度触达的潜在消费者 , 以此形成品牌露出和互惠互利 。 泡泡玛特的圈层是Z世代 , 而肯德基的用户年龄集中在80后到95后 , 以及12岁以下青少年 , 这是泡泡玛特需要的有实力的消费者和未来的潜在用户 。
盲盒并非流量万能钥匙
盲盒凭借其独特的售卖方式 , 一度成为了年轻人尤其是95后圈层极具影响力的产品形式 。 国泰君安发布的《盲盒经济:好奇不仅害死猫 , 还能掏空你的钱包》显示 , 在天猫上就有近20万消费者每年花费2万余元收集盲盒 , 购买力最强的消费者一年购买盲盒甚至耗资百万 , 其中95后占了大多数 。
而伴随着盲盒概念的火热 , 盲盒更是早已成为消费领域的流量密码 , 一度出现了“万物皆可盲盒”的现象 。 如 , 机票盲盒、奶茶盲盒、文具盲盒、化妆品盲盒、生鲜盲盒、图书盲盒等 , 甚至连脱单都开始出现盲盒玩法 。
这也无疑是肯德基要坐上盲盒这列快车的另一原因 。
但随着盲盒经济的不断升温 , 盲盒乱象也随之层出不穷 。 近年来 , 盲盒经济在在给品牌带来流量的同时 , 如果经营不善 , 也会产生反噬效果 。 如 , 盲盒品控和售后、涨价、二次销售等问题 , 使得泡泡玛特屡陷口碑危机;“图书盲盒”遭到了诟病 , 被认为是清仓滞销书、购物体验过差;盲盒邮寄小宠物 , 更是不顾道德与法律 。

文章图片
图4/4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燃财经表示 , 肯德基与泡泡玛特此次联合营销出现的最大问题 , 是利用这个盲盒这个新生代比较青睐的营销工具及方式 , 产生了“引发过度消费”的质疑 。
张书乐对燃财经表示 , 肯德基此次营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饥饿营销过于疯狂 , 造成了社会上的恶性炒作 , 后续容易引起餐饮业的跟风 。 “盲盒只是一种产品生态 , 对于想要挖掘Z世代市场的品牌来说 , 确实是一个切入点 , 但不是万金油 。 毕竟一些行业的盲盒模式和其品牌属性不合 , 反而会被反噬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