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黯然退场,是因为中国人不读书、爱盗版吗?( 三 )


这似乎表明了有相当一部分曾经的用户放弃了Kindle , 转投入其他阅读设备或重回了纸书的怀抱 。 但还有些更关键的秘密 , 是简单的数据完全无法反映出来的 。
Kindle黯然退场,是因为中国人不读书、爱盗版吗?
文章图片

即使是Kindle的工程师 , 也“并不理解这个阅读器的功能定位”和价格策略 。
Kindle数量不低的销售数字 , 其实根本不是一般的阅读爱好者 , 或是那些自己真的想要使用Kindle阅读的个体消费者贡献的 。
与大众的认知截然相反 , 在大陆Kindle切入与苦心经营的 , 其实是空间无限广阔的礼品市场 。 Kindle最主要的客源 , 则是各类企业、机关大客户 , 他们的批量定制采购 , 才是Kindle的主要销路 。
因为Kindle被定为礼品 , 所以更加不能降低售价 , 反而需要维持自己的高价礼品形象 , 这可能也是二手市场Kindle存量如此巨大的根本原因 。
那么 , 一半以上的Kindle在售出后 , 就再也没有被打开过 , 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 它怎么能不会成为一种“盖泡面神器”呢?
Kindle黯然退场,是因为中国人不读书、爱盗版吗?
文章图片

了解到这个悲伤的事实 , 再去看咸鱼的数据的话 , 我们可能就会得到一个更加悲伤的结论 , 亦即Kindle , 或者说电子阅读器 , 是一种仅靠二手市场的存量供给就几乎已经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了 。
Kindle真的是被盗版环境击败的吗?
无论东西方 , 古登堡印刷术与雕版印刷都是人类步入近世文明的最重要技术之一 。 在它们开始大规模应用后的近千年岁月里 , 纸张都是人类交互信息最主要的物料载体 。
自上世纪末数字化与互联网时代开启以来 , 纸张与纸书在信息载体方面的最重要地位 , 首次受到了挑战 。 电子书不受空间与物料限制 , 可以无成本无限复制 , 其前景空间好似无垠广阔 。
然而2004年 , 当贝索斯雄心壮志筹划着电子书阅读器的开发计划时 , 却遭到了内外界一致的反对与群嘲 。
反对者中甚至包括了亚马逊的多位高管 , 他们认为电子书阅读器会影响到亚马逊赖以发家的纸质图书零售生意 , 纯属自己革自己的命 。 而在外人们的眼光中 , 比如乔布斯就认为Kindle是种乏味而功能单一的电子产品 。 此前索尼、谷歌研发电子阅读器的失败 , 也证明了电子阅读器的生意恐怕没那么好做 。
但柯达之鉴在前 , 贝索斯明白亚马逊不能重蹈胶卷之于数码相机的覆辙 , 他给研发团队下达的指示是:你的目标是“让所有卖纸质书的人都失业” 。 亚马逊作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图书音像零售商 , 大概也是最适合改造传统纸书市场的公司了 。
而苹果依靠iPod与iTunes创造的数字生态 , 更是让贝索斯坚定了自己的Kindle战略 。 其实早在一百年前 , 著名的剃须刀公司吉列就已经在玩这一套了 。
传统的剃须刀与刀片的组合产品价格较高 , 很少有人愿意购买 , 于是他们将剃须刀本身单独亏本售卖 , 但一把刀架一年平均要换25把刀片 , 于是刀片销量与整体利润都节节攀升 。
吉列依靠这种把戏 , 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剃须护理品牌 。 这种“刀架+刀片”的商业模式可以大为降低消费者的首次投入成本 , 然后迅速扩大消费群体 。 越来越多的人被圈养起来后 , 再依靠其他附加服务 , 就可以赚钱了 。
世嘉、索尼、任天堂微软用同样的手段 , 已经不知打了多少精彩战役了 。 在1995年第一届E3展会上 , 299$四个字帮助索尼引爆会场、打赢主机战争的瞬间 , 早已定格为了游戏史与商业史上的经典时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