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几乎没有利润的Kindle也肩负着构筑亚马逊数字阅读生态的重任 。 用户只有在购买了Kindle后 , 后续才会在Kindle商城中进行一系列消费 。 这就是亚马逊在欧美的硬件让利+知识服务盈利的商业模式 。
而且仅仅把目光锁定在用户端是不够的 。 贝索斯的雄心是要对传统出版业进行从生产到发行体系的全面改造 。 作者不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签约出版公司 , 亚马逊直接就可以与作者谈版税 , 图书也不再需要陈列到书店的货架上 , Kindle本身就是最大的 , 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 不仅人们的书房时间将被Kindle占据 , 传统的图书出版、发行渠道也将通通被亚马逊取而代之 。
正因如此 , Kindle的系统必须是排它的、封闭的 , 亚马逊以此盈利 , 也以此构筑了自己的生态闭环与商业帝国 。
但是中国的情况与欧美非常不同 。 知识产权意识较为薄弱 , 各种内容产品长久以来均是深受盗版之害 , 法律保护的长期滞后也使得盗版成本低 , 维权成本高 , 所以Kindle后续的知识服务盈利将举步维艰 。
可是在Library Genesis等网站以及各种英语封闭性图书论坛上 , 也有着大量版权期内英文图书的可免费获取资源 。
其实除了电子书 , 在中国的网文、知识付费等数字阅读领域里 , 同样长期存在大量的盗版情况 , 只要你愿意动手 , 无论是在某宝 , 还是利用一些搜索工具 , 都可以相当轻松就能绕过版权方的付费墙 , 获得低价或免费的版权内容产品 。 但是有些行业并没有死于盗版之手 , 相反还一直有新玩家挤破头也想要进来分一杯羹 。
而且数字电子书本身就具备可以无成本无限复制的特点 , 与正版相比 , 盗版在内容体验上几乎没有区别等特性 。 消费者购买(实际上是租借)Kindle数字内容制品后 , 并不能产生如购买实体书籍般能够得到的实体占有感 。
所以盗版环境其实不是亚马逊中国难以构筑数字阅读生态的主要原因 。
用手机看网文 , 能配得上叫读书吗?
当下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大约是一千亿码洋 , 七八百亿实洋的规模 , 而且在最近几年和可预见的未来内 , 可能很难再有显著增长了 。 与之相比 , 出版物电子书市场其实小得可怜 , 大概只有纸书二十分之一还不到的规模 。
而且出版物电子书具有比纸质书强得多的马太效应 , 销售更加集中于少数头部爆品 , 但即使如此 , 市面上一些以通俗文学为主要品类的出版机构 , 其电子书营收可能也仅仅占到总营收的 5% 左右 , 遑论其他 。
但中国数字阅读市场的体量已经直逼图书市场的一半 。 初看之下似乎令人诧异 , 为什么出版物电子书市场这么小 , 数字阅读市场却那么大呢?
实际上 , 数字阅读市场的主要内容品类是网文 。 自PC时代的起点、纵横 , 到移动时代的阅文、掌阅、书旗 , 这些传统订阅制网文平台在2018年以前的市场份额一直都在高速增长 。
2018年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大量抢夺了原有数字阅读用户 , 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时间 , 传统网文平台增长开始显著放缓 , 而网文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模式——以米读、番茄、七猫等为代表的免费网文平台开始迅猛发展 。
值得一提的是 , 知乎盐选因为知乎“知识社区”的名号 , 使得市场往往把其看做知识付费服务 。 但实际上 , 知乎盐选与“知识”基本八竿子都打不着 , 其主体内容是有别于传统动辄成百上千万字网文的各类短篇小说 , 以言情、悬疑类为主 , 内容分发形态颇为类似于若干年的百度贴吧 。
这些网文公司其实才是大陆数字阅读的主力军 , 他们中多数也都有出版物电子书业务 , 但此项营收基本只能占到公司整体收入的5%左右的水平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