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咖啡市场鏖战正酣:数万家咖啡馆挤进白领办公楼下,有新秀一天收20份投资邀约( 二 )
程筱颖认为:“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咖啡处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阶段 , 熟悉是他们知道咖啡有提神的作用 , 但对于风味或者文化又没有形成特定的需求和认知 。 知道有用 , 但又不够了解 , 所以这个时候去做这个事情 , 我觉得是最好的时候 。 ”
众为资本的资深投资经理李雅珺在2021年很是繁忙 , 她看了市面上6个咖啡项目 , 其明显感受到 , “星巴克作为一个benchmark(基准、对标) , 中国也许有企业能做到这么大 。 ”她认为 , 从资本介入的程度和消费者习惯教育来看 , 咖啡投资的时机已经成熟 。 “资本层面 , 过去一年应该算是资本介入咖啡届的元年;消费者层面 , 越来越多花式咖啡出现 , 比如生椰拿铁等 , 也在用更丰富的口感来拓展自己的消费者边界 。 ”
内向基金创始合伙人Stefanie曾带领团队担任三顿半多轮融资的独家财务顾问 , 并对其进行了投资 , 对于咖啡行业的扩张为何会出现在这个时候 , 她说道:“从资本的角度来看 , 咖啡投资热潮是茶饮投资热潮之后的必然趋势 , 是资本持续挖掘线下餐饮可能性的必然之举 。 而资本的介入加速了行业的创新和从业人员基本素质的快速提升 , 使得行业迅速扩张 。 ”
新趋势:咖啡不是一定要坐下来喝
在麦当劳中国副总裁、麦咖啡(McCafe)业务总经理许颖婷看来 , 中国的咖啡市场在过去三、四年的变化非常迅速 , “它的改变不只是在产品 , 整个场景、使用习惯都不一样 。 现在可能大家喝咖啡可以说是刚需了 。 ”
1990年 , 麦当劳将鲜煮咖啡随麦当劳餐厅一起带入中国市场;2009年 , 麦咖啡正式在中国开店 。 据许颖婷回忆 , 彼时 , 中国消费者对于咖啡的消费场景 , 更多是在家冲泡速溶咖啡 , “那时候要找一家咖啡厅是非常困难的 , 只有一两家比较大的品牌 , 连锁店也不多 。 ”但后来 , 消费者开始走进咖啡店消费 , 对喝咖啡的环境要求变高 , 希望有好的氛围、空间 , 能够坐下来聊天 。 而如今 , 快取、外卖成为咖啡消费中的重要场景 。

文章图片
图3/8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2020年11月 , 麦咖啡宣布将在三年内投资25亿元 , 加速布局中国内地咖啡市场 。 谈及这一决策背后的契机 , 许颖婷坦言:“看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 就是咖啡不是一定要坐下来喝了 。 ”在过去几年 , 咖啡更多的消费场景是快取或外卖 。 于是 , 自带“快餐”基因的麦咖啡开始发力 , 依托麦当劳线下母店及母店员工 , 在原有的麦当劳门店内设立“手工咖啡吧” , “店中店”模式既减少了租金成本以及招聘、培养新人的成本 , 又能自带客流 。
“快场景”下的咖啡消费 , 也孕育了与星巴克提供社交、商务会谈空间不同的咖啡新物种 。 以瑞幸、Manner、Nowwa为代表的即取即走小店 , 以三顿半、永璞为代表的线上速溶咖啡品牌 , 满足的都是咖啡消费的便携需求 。
青桐资本投资副总裁陈蕙琳分析认为 , 在线下业态方面 , 可分为三种 , 即“第三空间”大店、即取即走的小店 , 以及便利店模式咖啡 。

文章图片
图4/8
那么 , 哪种模式的盈利性和可持续性更好?资本更看好哪种打法?Stefanie认为:“线上和线下是互补的关系 , 在好产品的基础上 , 线上为用户提供性价比和使用的便利性 , 而线下为用户提供场景延伸和附加价值 。 而大店和小店也是互补的关系 , 大店利于品牌势能 , 小店利于公司效率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