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咖啡市场鏖战正酣:数万家咖啡馆挤进白领办公楼下,有新秀一天收20份投资邀约( 四 )
不过 , 在如今割据混战的状态下 , 也有一些声音呼吁要冷静 。
“现在有些品牌比较激进地拿铺 , 然后在一年内开数十甚至上百家店 , 可能会让市场供大于需 。 ”李雅珺说道 , “线下竞争归根到底是点位的竞争 , 每个地方适合开店的点位就那么多 , 如果运营跟不上 , 融资能力也跟不上 , 可能今年后半年就会有一波洗牌的品牌出局 。 ”
事实上 , 自2020年以来 , 在稀缺的优质点位资源争夺下 , 加上疫情催化 , 咖啡行业已经开始大浪淘沙的进程 。 一边是咖啡新势力拿钱拿到手软 , 一边是跟不上时代的老品牌开始走向衰落 , 更有不少新品牌仅是昙花一现 。
据《咖门》2020年10月报道 , 国内老牌咖啡品牌漫咖啡有门店出现沙发脱皮、桌椅老化、地面斑驳的情况 , 其在北京已有大概三分之二的门店关闭 , 北京的首家门店也在闭店之列 。
另据《北京青年报》2020年9月报道 , 全球连锁餐饮品牌、曾经的拿铺高手COSTA咖啡频频被曝关店 。 据不完全统计 , 其门店数量已经从当年初的500多家降到400余家 , 其中关闭了青岛所有门店以及北京约20家门店 , 关闭的大多是亏损门店 。

文章图片
图7/8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料图
但COSTA咖啡随后也逐渐将一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咖啡零售业务上 , 于2021年上半年推出瓶装即饮的风味冷萃咖啡 。
Stefanie分析道:“开一家咖啡店的门槛是比较低的 , 但保持单店乃至多店的持续盈利是很难的 , 这是综合能力的映射 。 过去几年被淘汰的咖啡店大多是单体咖啡馆或未形成用户粘性的传统咖啡馆 , 他们要么缺失了产品创新能力、要么缺失了品牌价值、要么缺失了门店的标准化运营能力 , 最终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败下阵来 。 未来行业对品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 能突围的咖啡品牌一定要在各方面能力都无明显短板 。 ”
陈蕙琳也认为盲目开店也存在隐患:“有些品牌未做市场调查、盲目选址、匆促开店 。 其实开任何店都需要事先做好市场、产业调查 , 尤其是咖啡店 , 包含咖啡相关的专业知识、原料来源、营运必备的法规、现金流管理等繁琐要素 , 都需要事先搞懂 , 才能降低失败的概率 。 ”
冷思考:市场估值高 , 但不算离谱
在资本推动下 , 咖啡新物种的估值水涨船高 。
Manner在2021年上半年接连获得融资 , 估值接近200亿元 , 有机构曾计算其单店估值为1200万美元 , 超过星巴克的366万美元 。 三顿半完成了新一轮数亿元融资后 , 估值已达45亿元;M Stand估值40亿元;Seesaw估值10亿元……
那么 , 这些估值是否合理?陈蕙琳认为:“融资金额只是数字 , 关键还是看后续有没有实际对应的销售支撑 。 目前 , 整个市场还处于产销两旺的节点 , 没到洗牌期 。 预计到2023年进入品牌固化期 , 自然会形成淘汰 。 不能否定泡沫的存在 , 但相对咖啡市场的潜力来说 , 这个泡沫还不算离谱 。 ”
李雅珺则表示:“国内对咖啡新品牌的市场估值水平的确是高的 , 但对比星巴克的市值来看 , 中国人口这么多 , 咖啡饮用人均杯数仍不及美国三分之一 。 另外 , 从新一代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咖啡的口感等方面综合考虑 , 这个估值并不算离谱 。 更多的是大家看好这个赛道的巨大空间和终点的规模 , 在阶段中出现一些溢价不合理也是正常的 。 ”
“不仅是对咖啡品牌 , 过去一年整个消费行业的估值都在逐渐上升 。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 , 从下半年开始资本相对更加理性 , 新企业的估值也有一定回落 。 任何一家企业的估值都有它背后的逻辑 , 不管是对现有业务的肯定还是对未来潜力的期待 , 在看好咖啡市场潜力的大前提下 , 好公司都能实现价值和估值的匹配 。 ”Stefanie说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