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会是蔚来的第二个合肥吗?( 三 )
其次 , 全球各地区风格各异的市场环境 , 也向新势力们提出了极高难度的考验 。
以东南亚市场为例 , 由于较为复杂的政治、地理和市场环境 , 东南亚各国对车辆技术规格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 , 各国市场准入制度差距大 。
如在对汽车排放的控制水平上 , 新加坡是最早跨入欧IV排放标准的东南亚国家 , 并确定从2019年开始实施碳排放税 , 而有的东南亚国家才刚刚进入欧III阶段 。
甚至东南亚各国甚至连驾驶方向也有所差异 。 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均为右舵车 , 而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则是左舵车 。
以上种种 , 令车企必须针对东南亚各国对产品进行本地化改进 , 而在另一热门战场——欧洲地区 , 所面临问题实则是老牌巨头的环伺 。
欧洲市场超过50年历史的汽车品牌众多 , 甚至不乏不少百年知名车企 , 如雷诺、劳斯莱斯、宝马和奔驰等
而在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领域 , 欧洲车企也是绝对的王者 。

文章图片
图6/12
EU-EVs.com公布的欧洲区2021年全年电动汽车交付数据显示 , 雷诺Zoe已累计售出50514辆 , 大众ID.3 和 ID.4 则分别以49502辆和41711辆的数据 , 位列三四名 。 至于第一名 , 则是销售量已接近10万台的特斯拉Model 3 , 2021年交付量为93549辆 。
但试图出海的新势力们 , 目前不仅面临缺芯问题导致的产能不足问题 , 最为关键的是 , 新势力们直营为主的经营模式 , 决定了其在海外发展必然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经济成本 , 直营门店的建设和品牌宣传维护 , 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而倘若选择授权式经营 , 又将大幅降低新势力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忠诚度 , 长远来看 , 将进一步影响其在海外市场的认可度 。
或许正如李斌所说:“国际化是特别艰苦的事情 , 不是那么容易的 。 ”造车新势力们想要取得更为可观的成绩 , 出海已势在必行 , 只是面对遥远且艰辛的出海之路 , 压力也可想而知 。

文章图片
图1/12
出海虽好 , 前路漫漫 。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橘枳编辑丨伊页
继李斌年初发表“怎么现在还有人买油车?”言论 , 引发网友热议不过半月后 , 蔚来被曝出疑似将于新加坡上市的消息 , 令其再次成为新能源领域瞩目的焦点 。

文章图片
图2/12
近日 , 路透社旗下IFR报道称 , 蔚来汽车正考虑在新加坡二次上市 , 或借此筹集19亿美元资金 , 且不会完全放弃赴港交所上市的计划 。 针对此事 , 蔚来方面“不予回应” 。
其实早在2021年3月 , 蔚来汽车就在港交所提交二次上市申请 , 同为造车新势力的小鹏、理想也分别于同年3月、5月递交申请 , 并相继于7月、8月正式登陆港交所 。
相反 , 既是造车新势力首家登陆美股的车企、同时也是三家中首位提交“归港”申请的蔚来汽车 , 赴港上市一事却始终悬而未决 。
面对相继度过产能爬坡期的对手 , 白热化的短兵相接阶段 , 蔚来显然需要更充足的粮草 。 新加坡有可能像合肥一样 , 再次让李斌逆天改命吗?
悬而未决 , 蔚来入新?
经济学家宋清辉曾表示 , 中概股纷纷选择到香港二次上市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港股实施注册制 , 上市流程较为便捷;二是港股很多监管要求和美股类似 , 中概股都能适应;三是港股是全球机构资金布局 , 容易容纳大市值公司且能给予合理的估值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