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中的过峡是怎么回事 风水过峡实景图( 六 )


风水中的过峡是怎么回事 风水过峡实景图

文章插图
顺治皇帝
也就是在这些轻松愉快而又扬眉吐气的事情进行的过程中,鳌拜等人仍然不依不饶地再次提出了迁陵的主张,并在顺治十五年,将二祖之陵迁回兴京 。《皇朝文献通考》载:“十五年九月壬寅,奉移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陵于兴京,罢积庆山祀典 。”同时记载了发生变化的原因,“诸大臣等复言陵寝风水所在 。今议将东京二祖陵迁祔兴京,于理为协 。”年轻的皇帝拗不过固执的议政大臣,被迫同意搬迁 。
这一事件的发生,正反映出入关不久的满族上层权力结构的特征 。顺治少年即位,先是由摄政王多尔袞理政 。多尔袞死后,有议政王大臣集体理政,但鳌拜的强势导致了某种意义上的鳌拜理政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也开始树立自己的权威,但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 。康熙的幼年继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持续 。但在康熙八年铲除鳌拜之后,特别是在此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中,不断提升皇帝的权威,及至上书房、军机处先后出现,从政体体制上完成了君主专制的权力构成,这一类的事情就难以发生了 。康熙皇帝顺从祖母的意愿,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建在父亲顺治皇帝的孝陵附近,称“昭西陵”,而不是葬在清在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附近 。正是这种权威的建立在陵寝制度上的表现 。
此后,雍正皇帝另择西陵、乾隆皇帝返择东陵,都表现出皇帝的强势 。但道光皇帝陵寝选址的先东后西,在某种意义上却反映出皇帝的个人意志和“祖制”之间的博弈 。而此时堪舆的作用,也主要是帮助最高统治者愿望的更好实现 。
风水中的过峡是怎么回事 风水过峡实景图

文章插图
雍正皇帝
围绕着雍正继位的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和传说,被雍正皇帝的择址西陵进一步强化 。雍正七年十二月,雍正皇帝的一道谕旨,令不知内情的大臣们目瞪口呆:
朕之本意,原欲于孝陵、景陵之旁,卜择将来吉地 。而堪舆之人,俱以为无可营建之处 。后经选择九凤朝阳山吉壤具奏 。朕意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 。及精通堪舆之臣工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 。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 。今据怡亲王、总督高其倬等奏称,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 。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等语 。朕览所奏,其言山脉水法,条理分明,洵为上吉之壤 。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朕心不忍,且与古帝王规制典礼有无未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 。
此时的雍正皇帝已经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怡亲王、高其倬早已把事情办得天衣无缝 。前文曾经论及雍正六年至八年之间,雍正皇帝为福陵的风水维护事项,破格选拔了江西瑞金县生员管志宁,让与高其倬的反复讨论,以及将史贻直事前安置到福建,高其倬一北上,即令史贻直置福建总督 。但从雍正帝这一时期给史贻直的“朱批”,揭示了一个前文一直存在的疑点:雍正皇帝真是为了修复福陵水法而下如此大的功夫?“朱批”相关文字如下:
去岁冬初即闻汝不服闽中水土,深为系念 。后阿尔赛到京,备询情形,为之少慰 。今览所奏,殊觉不能释然于怀 。髙其倬素谙堪舆,命其择地,已得上吉之方 。因又命往盛京,瞻视三陵,谕其便道审观关外风水,所以稽迟时日,大约四月尽五月初间方可旋闽,卿其勉力支撑此数月可也 。
原来,自从雍正五年开始选拔管志宁开始,到雍正七年高其倬往关外治理福陵水法的这段时间里,怡亲王和高其倬等人已经为雍正皇帝选定了易州太平峪“吉地”,并在此后多此确认 。只是没有对外公开而已 。史贻直在福建的贡献,更主要地是为了能够把精通风水的高其倬置换出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