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虚拟人:历史、应用和问题

崛起的虚拟人:历史、应用和问题
文章图片

陈永伟
几年前 , 一位出版社的朋友邀我为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新书写推荐语 。 我欣然应允 , 但朋友看到我交的“作业”后却并不满意 , 给我打来电话说:“我找你给科普书写推荐 , 你是不是把给恐怖小说写的推荐给我们了?你看看你都写的啥:有一天 , 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同事不是人……”
如果说 , 几年前的那段推荐语只是我玩的一个梗 , 那么今天这个梗就已经变成了现实 。 去年年底 , 万科董事长郁亮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 , 祝贺一位名叫崔筱盼的员工获得了2021年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 。 这位“崔筱盼”其实并不是人类 , 而是一名虚拟人 。 也就是说 , 对于万科的很多员工来讲 , “自己的同事不是人”已经是一个现实了 。
【崛起的虚拟人:历史、应用和问题】万科并不是唯一一家“雇佣”虚拟人作为员工的企业 。 比如 , 不久前阿里巴巴就对外公布了虚拟人员工Ayayi入职的消息 , 而在更早的时候 , 腾讯的虚拟偶像男团“无限王者团”早已担负起了为公司宣传的工作 , 还顺手拿下了一个“年度游戏歌曲新势力奖” 。 当然 , 虚拟人的就业目标也并不局限于企业单位 , 比如 , 一名叫小诤的虚拟人就入职了新华社 , 而虚拟人罗峰则选择了中国航天十二院 。 除此之外 , 更多虚拟人则选择了灵活就业 。 比如 , 虚拟人柳夜熙就在抖音当起了网红 , 而虚拟人翎Ling则在小红书出道 , 还给口红做起了广告 。 一时之间 , 虚拟人可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 并迅速进入了各行各业 。
虚拟人究竟是什么
对于虚拟人这个名词 , 目前的定义还是非常模糊的 。 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大卫·博登(DavidBurden)和伍斯特大学的麦基·沙文巴登(MaggiSavin-Baden)曾经合著过一部《虚拟人:今天与明天》(VirtualHumans:TodayandTomorrow) 。 在这部书中 , 两位学者将“那些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通过扬声器听到或是以其他方式访问的类人虚拟角色”都定义为虚拟人 。 作为人类的模仿者 , 虚拟人具有与人类类似的外形和结构 , 可以表现出某些类似人类的行为 , 如言语、手势和动作等 , 其中的一些虚拟人还可能具有情绪、同理心、逻辑推理能力等更高层次的人类特征 。 如果按照博登和沙文巴登的这个定义 , 那么各种科幻电影那样有人形 , 会和人类一样思考、活动的生化人是虚拟人;存在显示屏上可以闻其声、见其影的崔筱盼、Ayayi和柳夜熙们是虚拟人;那些躲在智能音箱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Siri、Alexa和小度们也是虚拟人 。
不过 , 在现在的各种讨论中 , 虚拟人的概念应该没有上述的那么广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人们理解的虚拟人主要是那些以数字形象存在的类人个体 , 而不包含实体的机器人 , 或者只能用声音进行交互的AI 。
当然 , 即使按照这样的理解 , 虚拟人涵盖的范围依然很大 。 从形象上 , 我们可以看到 , 有一部分虚拟人的长相和真人十分类似 , 被称为超写实虚拟人 , 而另一些的虚拟人则是以卡通的形象出现的 。 比如 , Ayayi、柳夜熙等虚拟人就属于前一类型 , 而著名的虚拟歌手初音未来、虚拟偶像洛天依、《中国诗词大会》上的“小小提问官”班长小艾则属于后一类型 。 从运作机制上看 , 虚拟人之间的差别更是十分巨大 。 一些虚拟人是由人工智能驱动 , 直接与人交互的 , 比如万科的“最佳员工”崔筱盼就属于这一类型;而更多的虚拟人则是通过操作人员 , 也就是俗称的“中之人”来进行操控的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即使我们选择了相对狭义的虚拟人概念 , 它本质上依然是一个众多概念组合而成的复合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