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很显然 , 加入罗汉果、陈皮、枸杞等草本元素的“中药咖啡”和饮品才是知嘛健康走红的关键所在 , 大众点评上从种草到拔草的评价与讨论就是有力的证明 。 前述咖啡爱好者曾慕名前去打卡 , “那时人多到要排队 , 进店之后店员介绍了一大堆药材 , 那些包装精致的礼盒特别贵” 。 好奇心使然 , 她点了一杯罗汉果黑咖啡 , 却大失所望 。 “真的非常难喝 , 我不相信有人还会去第二次 。 ”

文章图片
图5/5
知嘛健康的咖啡及饮品 图/受访者提供
按照同仁堂的规划 , 知嘛健康在2021年要在北京布局300家门店 , 至少在当下 , 这个计划尚未实现 。 不过 , 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和便利店倒是逐步补齐了咖啡经营的拼图——或为维持生存 , 或为押注转型 , 早已开启多元文化空间的钟书阁和“截胡”精品咖啡的便利蜂便是其中代表 。
跨界做咖啡图什么?
当“门外汉”推开那扇门走进房间 , 他们要挑战一个陌生的领域 , 而本就立于此地的“局中人”也在审视他们 。
谈及中国邮政、同仁堂等跨界进入咖啡市场的原因 , 一位咖啡行业从业者认为 , 这相当于是部分成熟期品牌与老字号们的一种“焕新行动” , 即通过咖啡带动更广泛圈层的客源 , 既争取来自年轻一代的关注 , 完成拉新 , 也以副业作为主业的新引擎 , 达到共赢 。
这些跨界门外汉本身也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 在快递行业 , 面对顺丰等后来者的强势加持 , 中国邮政的配送时效一度饱受用户诟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 咪咕始终未能将自身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打响;除去一以贯之的制药 , 同仁堂的一众线下门店亟需找到新的支点 。 “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以拉新为目的、偏向市场端的一些拓展 。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 。
至于为什么非要选择咖啡?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是 , 近年来咖啡赛道正在全面崛起 , 且仍有空间 。 天眼查App提供的数据显示 , 我国目前有超过15万家咖啡相关企业 , 其注册量逐年上涨 , 2012年新增数量突破1万家 , 2015年则比这个数字翻了一倍 。 今年以来 , 咖啡相关企业新增注册数量已有1948家 , 相当于平均每天成立41家 。
前述咖啡行业从业者分析 , 一方面是由于奶茶赛道“爆了” , 头部公司激烈厮杀的同时也在勉力支撑 , “现在挤进去根本指望不上” 。 另一方面是政策上对咖啡产业的扶持和资本的注入 , 使得咖啡市场前景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推高 。 换句话说 , 行业仍然没有到达真正饱和的状态 , “再加上只要找到供应链 , 门槛不算太高 , 所以他们还会觉得这个东西是比较好玩的” 。
只是 , 外来者们究竟是花了心思“动真格”还是为了噱头“纯玩票” , 依然要打上一个问号 。 该从业者向《财经天下》周刊指出了邮局咖啡菜单和小红书内容的几处错误:“‘杜松子酒’写成了‘松子酒’ , 产出庄园是‘白马山’不是‘马山’ , 看完感觉运营做得过于粗糙 。 ”
至于同仁堂 , 该从业者和前述咖啡爱好者都觉得是以噱头为主 , 更侧重于以做奶茶的方式做咖啡和创意特调 。 何况 , 场景逻辑的验证至关重要 , “像同仁堂 , 比起咖啡 , 还是茶饮更适合它” 。 从这个角度看 , 中石化堪称样板 。 在大众认知里 , 咖啡是用来提神的 , 所以加油站面向的是真正需要咖啡的群体 , 渠道合理且有效 , 也就更容易为用户所接受 。
基于这个前提 , 能否真正在咖啡这条路上长久地走下去 , 不仅与对豆子、技术的追求有关 , 还关乎于精力的投入——比如怎样增强用户黏性 , 将一个“附属品”浇灌为足够独立的子品牌 , 而非“一锤子买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