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书籍有哪些 退休生活百科全书电子版下载(15)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 。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 。致使摹拓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 。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喛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 。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以往的书法家中,王羲之的书迹为各代人所赞誉学习,可以作为效法的宗师,从中获得造就书法的方向 。王羲之书法不仅通古会今,而且情趣深切,笔意和谐 。以致摹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研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羲之前后的名家手迹,大都散落遗失,只有他一人的代代流传下来,这难道不是明证吗?试谈其中缘由,简要地叙说几点 。只看《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为世俗所传,是真书和行书的最佳范本 。写《乐毅论》时心情不舒畅,多有忧郁;写《东方朔画赞》时意境瑰丽,想象离奇;写《黄庭经》时精神愉悦,若入虚境;写《太师箴》时感念激荡,世情曲折;说到兰亭兴会作序时,则是胸怀奔放,情趣飘然;立誓不再出山做官,可又内心深沉,意志戚惨 。正是所谓庆幸欢乐时笑声溢于言表,倾诉哀伤时叹息发自胸臆 。岂非志在流波之时,始能奏起和缓的乐章;神情驰骋之际,才会思索华翰的词藻 。
也就是说,从书家的书作中,就可以看出书家当时是“情多怫郁”“意涉瑰奇”“怡怿虚无”,还是“纵横争折”“思逸神超”“情拘志惨” 。在这里,书道的核心理念“乐”,已经拓展到全部精神世界 。
以上我对《书谱》所揭示的书道核心理念──“简”“精”“雅”“乐”,作了简要叙述 。如何达到“简”“精”“雅”“乐”呢?孙过庭从多个角度作出了精辟论述 。
一是从书者的年龄看: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 。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 。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
──说到深入思考,领悟基本法则,青少年不如老年人;要是从头开始,学好一般规矩,则老年人不如青少年 。研究探索,年纪越大越能得其精妙;而临习苦学,年纪愈轻愈有条件进取 。勉励进取不止,须经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会产生重要的变化,最后使书艺达到极高境地 。例如初学分行布局时,主要求得字体平稳方正;掌握了平正的法则之后,重点就要追求形势的险绝;如果熟练了险绝的笔法,又须重新讲求平侧欹正的规律 。初期可说还未达到平正,中期则会险绝过头,后期才能真正实现平正 。书法艺术臻于老成阶段,人也进入老年时期 。孔子说:人到五十岁才能懂得天命,到了七十岁始可随心所欲 。因此只有老年方能掌握平正与险绝的情势,体会出变化的道理 。所以,凡事考虑周全后再行动,才不会失当;掌握好时机再说话,才能切中事理 。王羲之的精妙书法大多出自老年,因这时思虑通达审慎,志气和雅平静,不偏激不凌厉,因而风范深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