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你的疑虑
在这种种心思与设计之间 , 展览尝试营造出一种颇为积极的交流态势 , 仿佛要在我们(人)与机器人(不止是机器人 , 还有机器人泛发出的种种)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与认知通道 。 而这条通道 , 展览方用了14个问题来构筑:
你遇见过机器人吗?
你第一次接触机器人是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真的需要机器人吗?
你信任机器人吗?
机器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敌人?
你认为你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来做吗?
你想成为你自己的造物者(Producer)吗?
你希望对自己的智能助手依赖程度有多高?
你想让机器人来照顾你吗?
你觉得物体(Object)也有情感吗?
你相信事物的死亡和重生吗?
你愿意住在机器人里吗?
你想变得比自然创造出来的更好吗?
机器人促进了进化吗?
说明:有两个词的翻译我觉得可再商榷 , 所以贴出英文原词 。
这14个问题 , 虽然称不上是天问 , 但不少问题颇难回答 , 且完全没有标准答案 。 这种不可回答也正是基于视角与标准的漂浮 。 我觉得这个展览特别适合带着某种主观来看 , 但随着展览的推进发现自己的主观一点点被松动就会很有意思 。 如果脑袋空空 , 不带着自己的心思去问去质询 , 就很容易看个皮毛 , 却什么也没发觉 。 所以这14个问题也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道线索链和控辩基础 , 推进着展览的叙事 。
这里不得不提我在本展览中印象较深的一件作品 , 它名叫《Thymio机器人遇见ECAL》 , 这应该是洛桑艺术与设计大学ECAL部门的学生集体之作 。 简单来说他们通过编程(编舞)来为机器人设计了一系列指令 , 机器人们非常忠实地依据指令做出不同动态 , 并游戏(舞蹈)般的在屏幕上逐词比出“机器人的好处(和坏处)是做你让它们去做的事”的字样 。 产生字样的动作有很多 , 比如牵拉、撒沙、笔画、旋转、走位、燃烧、扎气球等等 。 这个作品似乎为有关机器人的讨论提供了一个基本盘 , 它用这些花哨的机器人马戏 , 呈示出一个重要且不太受重视的事实:即机器人是我们的意志的外延 , 一种手段 , 被我们使用的一项道具(至少在现阶段 , 它通过图灵测试之前) 。
也就是说 , 这件作品把我们误置在机器人身上的道德责任与动机返还给我们自身 。 即机器人的天真就是我们的天真 , 机器人的残忍就是我们的残忍 。 当一种新技术手段被批评的时候 , 批评的对象还是应该落回到“人”上 。 说白了机器人都是演员/工具 , 观众还是得拿导演说事儿 。
展览里也贴出了科幻作家、此展览顾问Bruce Sterling的书写:“机器人是制造戏剧性效果的工具 , 它们不是一项技术 。 ”在这个展览里 , 此种机器人的戏剧属性被延展至其高潮 , 也勾连着某种剧场般的情境制造手段——从满坑满谷的流行文化流窜到战场上可爱/恐怖的扶伤机器熊 , 从能安置你欲望的电子伴侣到解决你身体代谢残渣的火化机器人 , 甚至还有不靠谱的机器蜜蜂与后脑装摄像头的赛博格艺术家……在展览枚举出的无数案例之中 , 我们几乎没有看到任何高科技的玩意 , 而是穿行于自己的喜爱、反感、焦灼、平静等一系列被营造出的感受、体验与幻觉之间 。 而作为线索的14个问题也会随着感受的产生 , 促成观者脑海中更多的疑虑 。
“疑虑”可以说是这个展览的关键词 , 毕竟向一种非我族类之物说“Hello”是人类的一大障碍 。 为了弥合争端搭建桥梁 , “Hello, Robot. ”在展览中用萌感回避了尖锐的冲突 , 用貌似人畜无害、可爱讨喜的包装虚掩着机器或者说科技集权的恐怖 。 它提出的问题也是表面并不尖锐 , 但绵里藏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