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把自己往哪儿放?
反过来看展览海报 , 密密匝匝的迷宫之间 , 好像只有中间紧窄的小框、小通道来安置我们 , 供我们通过 , 那个“人”的形状可爱又有点悲凉 。 是啊 , 我看展览时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我们该把自己往哪儿放?
展览中有一部临终关怀机 , 视频中将死之人被机器人按摩时会获得幸福和被照料的感觉 。 还有那种机器朋友 , 它们会抚摸人、回应人 , 满足人的小小陪伴需求 。 这种我们没有办法在社会之中交朋友、产生亲密 , 就制造朋友/帮手/性伴 , 也许是一种悲哀的态度 。 如果说没有这些的话 , 人会去自己寻找并建立联系 , 但有了科技和新工具作伴的人 , 在更深的孤独之中 , 会不会因为躺得更平而讨厌自己?
换一种角度来说 , 这个展览也是悲剧的 。 那个吹不动生日蛋糕上的蜡烛而面露忧色的女性(不知是人还是机器人)、电影画面中两个机器人在接吻、生产线上满满当当的工人像机器一样地工作、旁边就是空空荡荡的车间 , 工人们被机器人取而代之的伤感情境 , 还有更多更多……这些情境之中多多少少都包裹着某种无力 。 甚至好像机器越有力 , 就越能照见我们的无能似的 。
而很多时候机器人也是衰弱的 , 小时候曾经拥有过和展厅里非常相似的机器狗 , 但玩了没两天就坏死崩溃了 。 展览之中本该玩小球的机器人YuMi也一动不动 , 并没有在工作状态 。 这就让我想起:每次我来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 总能看见一些科技艺术(尤其是交互性强的)陷入失灵的状况 , 它们不是自己逻辑没过关 , 就是被玩坏/把自己玩坏了 。 要知道人类是很担心自己的工具/玩具/作品损坏的情况 , 而机器又太依赖维护了 , 想想你两年一换的苹果手机吧 。 这种无力感 , 不免让人仰天吐气呢 。
而对于这种广义的赛博无力感 , 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能重构出什么呢?把自己变成赛博格真的会是一种加强吗?其实这些都是老话题 , 但值得再说一遍 , 也许揭示状况和面对现实是第一步吧 。 非常喜欢Automato.farm工作室的作品《政治的权力》 , 它以三种不同奇特插销的电力传递/分配模式 , 探讨了权力/资源获得是如何被不同的线路串并设计所影响 。 它会建立一个模型来帮助我们把事情想清楚 , 而想得越清楚 , 行动也就越清楚 。 所以回到《Thymio机器人遇见Ecal》 , 我想一旦“人间清醒” , 机器人的相关实践也会跟着疏朗与精神起来 ,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真是太重要了 , 而艺术仍然是问问题的最好手段 。
但人真的会清醒吗?对此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 保持一个良好的期待 。
又或者说 , 维持现状就挺好了 。 看这个展览时能深深感到机器人的不自由 , 被人类设定了一个天花板 , 在自己的一项或几项小功能里被限定得死死的 , 而能说会跳 , 可以傻乐 , 可以凭自己双手创造、想象未来的我们还是非常幸福 。
又看到一个工作人员在展览里打洛克人游戏(展方看到请一定不要追责 , 不要加强管理) , ta是有选择的 , 而享受我们真心的选择(哪怕只是上班摸鱼玩玩游戏) , 正是能让我们摆脱前面一系列不安的法门 。 在选择中我们才不落为Robota , 而有选择的我们设计出来的Robot , 也将不只是Robota 。
这么想来 , “Hello, Robot. ”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呀 。 想到展览也只是一个手段 , 一个投影 。 而不存在无聊的空间 , 无聊的展览 , 无聊的作品 。 只有无聊的馆方 , 无聊的策展人创作者 , 无聊的观众 。 想着这和刚才说机器人的那些话很有关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