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古受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人 , 他们退休了 , 有时间可以到处走走 。 但他们不太会用智能手机 , 希望能有一些纸质媒介 。
此外 , 经过七、八年积累后 , 由于我们是一个大家都可以贡献内容的共创平台 , 数据平台的内部资料已经非常丰富 。 比如华古有一个功能叫“足迹” , 等于是一个文物古迹的朋友圈 , 大家去到某个文物点 , 可以留下照片和当时的想法 。 慢慢的 , 我们发现这个功能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这个文物的变化 , 还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影像 , 以及文字的一些资料积累 。 我们就想把这个好好利用起来 , 系统性地整理 , 归纳总结 , 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城市的文物古迹 。 所以 , 我们就开始做寻迹城市系列 , 因为华古的大本营在南京 , 所以第一本就选了南京 , 实验一下这个方式是否可行 。
所以我们就想那是不是来集结这么多年来优秀的成果 , 来出一本书 。 变成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 所以就出了这一本 。
文章图片
“足迹”提供了时光机功能
澎湃新闻:南京是六朝古都 , 有非常多的文保资源 , 那它的文保分布和保护情况有什么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吗?
王腾:南京在六朝、明朝和民国时期的文物留存最丰富 , 来南京要么看城墙 , 要么看六朝石刻 , 要么看民国建筑 , 这些基本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了 。 而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也非常好 。 在文物局网站上 , 可以查到大部分文物的资料和位置 。
不过 , 有一些郊区的文物 , 特别是古遗迹 , 地表上没有特别明显的痕迹 。 它要么就是回填了 , 要么是一些土丘 。 要找到这些文保就有点困难 , 可能需要问当地的人 , 这些地方也是我们规划的重点 , 用我们的导航功能都可以找到 。 虽然很多地方最后100米是土路、小路 , 但根据我们的标注都能找到 。
澎湃新闻:书中还设计了39条旅游线路 , 可以介绍一下设计思路吗?
王腾:《寻迹南京》不仅是本精美的图册 , 我们也希望它是一本工具书 , 可以让人带着它走访 , 所以我们在规划时就在想 , 怎么把南京的线路组好 。 南京有5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我们就用它们来串联 , 把南京划成40个片区 , 用每个片区的国保(六合区没有国保 , 我们就加了一件省保)来带它周边地区的省保、市保、县保 。 每个片区可以用半天到两天时间刷完 。 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把整个南京覆盖掉 。
文章图片
书中设计的区域平面图
澎湃新闻:对拍摄的图片有什么要求?如角度 , 季节等 。 更注重全景还是细节的呈现?
王腾:很多喜欢文保的人都是摄影高手 。 我们当时征集这个图的时候 , 投稿可能有一万多张 , 最终选图六百多张 。 其实这个过程也比较头疼 , 有的人技术不是很好 , 或是像素低 , 或是手机摄影没法用 。 最后我们就想了好几种方式 , 其一是所有文保必须有航拍 。 在过去的一年里 , 我们大量地补了很多航拍 , 让大家对文物有一个“上帝视角”的整体认知 。
文章图片
航拍阳山碑材 , 可以提供平时看不到的全景角度
而小细节如何体现呢?我们采取了夜拍的方式 , 通过闪光灯把周围环境变暗 , 突出主体 , 效果就像是把文物挪到摄影棚里去拍 , 可以看到平时白天去现场 , 因为光线原因看不清楚的许多细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