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旧瓶如何装新酒( 二 )


例如 , 国内著名的IT刊物《互联网天地》曾在2006年发表过一篇题为《Web 3.0时代来临》的文章 , 文中就将“主动性”(Initiative)、“数字最大化”(max-Digitalization) , 以及“多维化”(Multi-dimension)作为了Web 3.0的主要特征 。 根据这个定义 , Web 3.0的网络将可以主动提取用户的信息 , 并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 , 与此同时 , 网络内容的呈现将从以文本、图片为主转为多媒体化 。
再如 , 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merson Schmidt)也提出过一个Web 3.0的概念 。 在他的眼中 , Web 3.0是指集合众多应用的集合 。 这些应用程序都相对较小、其数据以云形式存储、运行速度快、可定制性强 , 并且可以在任何设备上运行 。
十多年之后 , 当我们再次回顾以上关于Web3.0的畅想 , 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互联网的发展 。 所谓的“主动性”、“数字最大化” , 以及“多维化”等特征 , 已经在后来的网络中得到了体现 , 而语义网技术 , 也已经被应用到了实践当中 。 至于施密特所畅想的Web3.0 , 那不就是我们现在已经十分熟悉的云计算吗?但尽管如此 , 上面的任何一种关于Web3.0的描述都没有得到人们的公认 。 在流行一段时间之后 , 它们纷纷归于了沉寂 。
被重新定义的Web 3.0
现在最流行的关于Web3.0的阐述则来自于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加文·伍德(GavinWood) 。 这个版本的Web3.0概念从其提出开始 , 就带有着对传统的中心化网络的一种革命态度 。
在其2014年的文章《我们为什么需要 Web3.0?》中 , 伍德对Web3.0给出了这样的定义:“Web3.0是一组兼容的协议……这些技术为用户提供了强大且可验证的保证 , 即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他们提供的信息、他们所支付的信息以及他们收到的信息 。 通过授权用户在低门槛的市场中为自己行动 , 我们可以确保审查和垄断机会的降低 。 ”
这是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说 , 就是在Web3.0的条件下 , 用户可以更好地拥有和掌控自己所创造和拥有的内容 , 无须借助其他中介 。 我们知道 , 在Web2.0的条件下 , 人们已经可以自由地创造各种内容 。 但是 , 人们在创造这些内容 , 以及对这些内容进行操作时 , 必须依赖于某个平台或中介 , 因而很难直接对这些被创造的内容进行掌控 。 举例来说 , 人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各种内容 , 但是一旦这些内容被创造了出来 , 用户就很难对其进行掌控了 。 他很难去禁止别人复制这些内容 , 也很难用这些内容来盈利(除非博客平台本身提供了打赏等盈利渠道) 。 不仅如此 , 只要平台愿意 , 完全可以删除这些用户创造的内容 , 而用户则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
很显然 , 这样的设计会对网络的发展造成很多负面影响:一方面 , 由于用户缺乏对自身创造的内容的掌控 , 因而其参与有效内容提供的积极性就不会太高 , 这会严重限制网络内容的丰富性;另一方面 , 由于所有的内容提供都依赖于平台 , 因而少数大型平台就会掌握巨大的力量 , 最终导致平台垄断问题的产生 。
而在伍德设想的Web3.0中 , 以上这些问题将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 一旦人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所创造的内容 , 并用它们来获取收入 , 那么他们提供优质内容的积极性就会大规模上升 。 更为重要的是 , 如果人们对内容的各种操作可以避开平台 , 那么平台垄断力量的来源就会随之消解 。 因此 , 在伍德看来 , Web3.0可视为可执行的大宪章——“个人反对暴力权威的自由的基础” 。
尽管伍德并没有明确提出Web3.0将会以何种方式得以实现 , 但是从他的身份 , 以及其字里行间的隐喻 , 人们自然而然地将他所理解的Web3.0和区块链挂上了钩 。 事实上 , 众多的“链圈”人士也是这个概念最为忠实的追随者和践行者 , 他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带有伍德所谓的Web3.0的底色 。 不过 , 在当时 , 区块链还远没有形成气候 , 而其本身的合法性也饱受质疑 。 因此 , 伍德所倡导的Web3.0概念也注定只能存在于“链圈”范围 , 其他人对其所知甚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