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中 , DeFi生态的发展就是Web3.0下创新的一个例子 。 在DeFi生态中 , 每一个产品都来自于不同的创造者 , 但是这些不同人创造的模块通过接口组合在一起 , 就可以完成各种不同的功能 。
Web 3.0:潜在的忧思
通过前面的介绍 , 我们已经知道现在流行的Web3.0概念其实是作为现有的中心化网络的一个革命者形象出现的 。 应该说 , 这在很大程度上凝聚了人们对于当前互联网日益被少数大型企业把持的不满 , 也寄托了人们对互联网初心的一种向往 。
不过 , 当我们在憧憬Web3.0的时候 , 或许也应该对它保持一种理性和批判的态度 。 且不说在现阶段要实现Web3.0的期许或许还有很多技术的障碍——例如区块链系统在交易效率上要比传统网络低很多 , 其使用的感受并不好 , 单从这些技术的性质本身 , 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
以Web3.0的核心技术——区块链为例 。 人们对其推崇备至 , 是由于它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目的 。 从理论上看 , 这确实不假 。 但在现实当中 , 这其实会遭遇到一个悖论:如果区块链网络的使用者还不够多 , 那么人们在用这个网络进行交易时 , 是很难找到交易对象的 。 比如 , 某人如果想要找人私下购入一个比特币 , 他恐怕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找到卖家 。 为了回避这个问题 , 人们就引入了交易所 。 但是 , 交易所一旦引入 , 交易就又重新退化到了中心化 , 而交易所本身则拥有了类似传统网络下平台的权力 。 事实上 , 在这次俄乌冲突中 , 这种现象就暴露无遗 。 一些交易所公然封闭了俄罗斯交易者的账户 。 这就说明 , 交易平台不仅可以知道用户的信息 , 还可以轻易掌握用户的资产 , 这种掌控能力 , 或许连传统的平台都望尘莫及 。
除了交易所这个表面上的中心化设施之外 , 区块链项目本身的中心化更是值得重视的 。 我们知道 , 在很多区块链网络中 , 算力就是权力的筹码 , 谁的算力多 , 谁就拥有更大的权力 。 如果一个人拥有的算力超过了全部数量的一半 , 那么他甚至可以任意修改项目规则 , 获取绝对的权力 。 或许有很多人认为 , 在区块链项目中 , 这一点并不容易实现 。 然而 , 很多研究却表明 , 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 例如 , 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 , 简称NBER)的一项研究就表明 , 整个比特币网络算力的50%以上其实被掌握在50个“矿工”手中 。 也就是说 , 只要这少数的矿工进行串谋 , 就可以建立起对整个网络的绝对统治 。
综合以上两点 , 我们就有必要清醒地认识到 , 虽然区块链等技术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实现Web3.0所倡导的去中心化 , 但是我们也必须对这些技术以及它们的使用者留一个心眼 , 否则这些屠龙少年很有可能成为新的恶龙 。
除了关注区块链等技术是否可以真正帮助人们实现去中心化之外 , 我们其实还有必要反思一下 , 网络的中心化本身究竟是否就是坏的?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 那么Web3.0的去中心化究竟应该做到怎样的程度 。
事实上 , 中心化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制度安排 , 在很多情况下 , 它可以十分有效地解决交易活动中的责任问题 , 从而节约交易成本 。
以最近的一则新闻为例:前几天 , 美国的科技媒体网站TheVerge发布了一篇报道 , 称“链圈”风云人物孙宇晨因涉嫌在“波场”任职期间组织内幕交易 , 躲避ICO禁令等问题正受到FBI的调查 。 这则报道发布后 , 孙宇晨即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自己的声明 , 宣称自己现在是格林纳达驻WTO的大使 , 享有外交豁免 , FBI无权调查;而他曾经任职的“波场”已经从公司改组成了DAO , 因而也不受FBI或美国监管机构的管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