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陈永伟
最近 , Web 3.0(或Web 3)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当中 。 在科技板块 , 可以看到很多关于Web 3.0的新技术、新架构的报道;在商业版 , 可以看到红杉等投资机构、腾讯等知名企业纷纷布局Web 3.0的新闻;甚至在国际政治板块 , 都可以看到有关俄乌克冲突所引发的对Web 3.0发展的思考 。
当大量关于Web 3.0的消息扑面而来 , 互联网圈的不少“老人”有一种时空错落之感 。 是的 , 早在十几年前 , Web 3.0就曾经是互联网圈的一个热词 。 从“知网”的搜索结果可知 , 至少在2006年 , 互联网圈已经开始了关于Web 3.0的讨论 。 而在2010年前后 , 对Web 3.0的讨论达到了一个高峰 , 当时的很多文章认为 , Web 2.0已经来了 , Web 3.0也将会近在眼前 。 然而 , 在随后的几年中 , Web 3.0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 关于Web 3.0的热度也迅速降温 。 很快 , 它就淹没在了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新词堆中 。
那么 , Web 3.0这个“死而复生”的名词究竟是什么?在时隔多年之后 , 它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 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原因?和十多年前相比 , 这一次的Web 3.0会有哪些不同?它的实现还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关于所有的这一切 , 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
Web 3.0的历史记忆
顾名思义 , 所谓的Web 3.0 , 是针对Web 1.0和Web 2.0而言的 。 因此 , 要介绍Web 3.0 , 就不得不简单回顾一下Web 1.0和Web 2.0的历史 。
关于Web 1.0和Web 2.0的提法 , 最早出现在2004年 。 当年三月 , 在IT领域享有盛誉的奥莱理媒体公司(O'Reily Media Inc.)和Media Live International联合举办了一次内部的头脑风暴论坛 。 论坛上 , 负责奥莱理媒体在线出版及研究业务的副总裁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偶然提到了Web 2.0的说法 。 正所谓说者无意 , 听者有心 , 多尔蒂本来只是随口一说 , 但公司的CEO提姆·奥莱理(Tim O'Reily)却立即被Web 2.0这个概念所吸引 , 认为可以用来作为一个对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很好描述 。 此后 , 奥莱理专门组织了内部研讨 , 对Web 2.0的涵义进行了完善 。 不久之后 , 奥莱理媒体又分别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组织召开了两次Web 2.0全球大会 。 得益于奥莱理媒体强大的号召力和不遗余力的推广 , Web 2.0的概念迅速火遍了全球 。 经过了无数宣传、交流和碰撞 , 原本概念模糊的Web 2.0的意义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
根据比较通行的定义 , Web 1.0和Web 2.0是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 。 在Web 1.0时代 , 互联网是一个只读网络 , 所有网站的内容都由运营者提供 , 用户只能观看 , 无法交互 。 这个阶段的代表产品是各种门户网站 , 用户浏览这些网站的体验本质上和读书看报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 唯一的区别是这些内容从纸质媒介转移到了网上而已 。 到了Web 2.0时代 , 网络开始有了交互性 , 用户除了可以观看网站的内容 , 还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各种内容 。 在这个阶段 , 用户可以自由地在博客、微博上发布自己的观点 , 可以在维基百科上撰写自己的词条 , 还可以在各种大型在线游戏中创造自己的UGC产品 。
就好像任何一部流行的剧集在火了之后就会有人想着出续集一样 , 在Web 2.0开始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后 , 就有人开始打出了Web 3.0的概念 。 当时 , 人们关于Web 3.0有很多不同的猜想 。
又如 , 在2008年 ,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旗下的《计算机》(Computer)杂志曾经发表了一篇关于Web3.0的文章 。 这篇文章认为 , Web3.0应该是所谓的“语义网”(SemanticWeb) , 这个网络上连接的每一部电脑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 , 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 这样 , 计算机就能利用自己的智能软件 , 从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 而人们则可以从繁重的网络信息搜索中解放出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