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作为·数据30人20城 系列报道解码数治之道?
数字政府建设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 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 而盘活数据资源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之举 。 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系列专题 , 专访数据开放实践者、治理标准制定者、数据安全护航者、数据立法起草者等 , 并且挖掘数据应用创新举措 , 探寻数治能力优秀区域 , 以“30人访谈为引 , 以20城案例为鉴” , 致力呈现新时代下的“数据新作为” , 共谱数智新篇 。
同时 , 面向全国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征集数据应用优秀案例(资料或线索请发邮箱nandubdi@163.com) , 我们将组织大数据领域有关权威专家对案例进行解读、评估 , 并进行更深入采访 , 实现更广泛推广应用 。
数字化改革过程中 , 探索分层分级、授权运营等可行方案 , 一直是国内数据开放领域的主攻方向与难点所在 。 目前 , 对政府数据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政府数据运营 , 它是一个闭环流程 , 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共享、开放、授权运营等 。 而推动政府数据可持续运营的关键之举是对政府数据的充分开放 。 那么 , 在大数据环境下 , 政府数据可持续运营的本质与前提条件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内在机理?要如何合法开发政府手里掌握的数据 , 释放数据资产价值?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大数据环境下政府数据的可持续运营》作者范佳佳接受了南都专访 。
只有有效保障政府数据充分被获取利用南都:随着数据上升为新型生产要素 , 数据资产时代已经来临 。 在您看来 , 什么是数据资产 , 什么样的数据可以成为数据资产 , 有没有统一定义与标准?
才能更多样更多维度实现数据资源价值
范佳佳:我们要先搞清楚“资产”是如何定义的 。 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第287号令发布 , 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 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会计制度》)第九条中对资产定义:资产 ,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 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
那么 , 数据资产是什么?“数据资产”一词于1974年由Peters提出 。 2018年, 上海市政府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专家朱扬勇等将数据资产定义为拥有数据权属(勘探权、使用权、所有权)、有价值、可计量、可读取的网络空间中的数据集 。 虽然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正式的数据资产定义 , 但相类似的信息资产概念早已存在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ISO/IEC 27000:2014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概览和词汇》中将“信息”解释为是组成企业、公司等社会性组织中业务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该组织通过大量的统计和调查 , 最终将信息的搜集、储存工作归结于人脑、纸质以及电脑等;在生活中 , 信息传输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 例如对话、网络、光缆等 。
可见 , ISO把数据作为信息的一种形式置于信息资产的概念之下 。 而从企业财务意义上来讲 , 符合资产定义的资源满足“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时 , 确认为资产 。 所以 , 作为资产的数据应具体以上两个条件 。
南都:政府数据资产有哪些明显特征?国内外有哪些主要研究方向?
范佳佳:政府数据资产是政府组织拥有或控制 , 能够给政府组织带来社会效益或经济利益的数据资源 。 作为资产的政府数据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准公共性 。 该数据是政府在进行各职能运转中产生的 , 因此其本身就具备了一定量的公共特性 。 但就资产的所有而言 , 政府数据是政府拥有或控制的“私有财产” 。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对于数据的“统一开放 , 以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基本管理方针 , 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 具备过硬的硬件设施 , 促进一般大众和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数据 。 就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言 , 政府数据面向社会开放应采取免费的方式 , 但为促进某类专业性强、关联价值高的数据的利用 , 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有责任设置多样的激励措施 , 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为公益目的开发和再利用这些数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