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李萱:我也有这种感觉 , 现在年轻人他们确实也有很强的好奇心 , 对各种样事情 。 但是 决定他们好奇心很大程度上的是这个东西是不是在将来的社会经济地位上能给予优势 。 另外一个是跟她自己的身份有没有什么关系 。 如果什么东西是让她觉得这个是外国的事情 , 然后是很远的地方、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一个我生活中间不会直接接触到的群体发生的事情 , 好像这个东西就马上被屏蔽掉了 。
菜乙几:嗯对是这样子 。 但其实这个不仅仅是现在年轻人是这样子 , 可 能人性本身就是这样子 。 会关注近的东西 , 屏蔽远的东西 。 比如说在国内非常不受大众欢迎的话题 , 向全球变暖、气候变化 。 这些可能在欧美国家已经变成了一个主流媒体里大众关心度还是相对比较高的议题 , 那在国内它的关心度就是非常低的 。 它可能不太只是年轻人的问题 。 但是年轻人可能会更加突显这个特性 。
李萱:你刚才说到了几个维度 。 一个是时间 , 一个是地理 , 或者文化 。
那其实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人们想不到远的问题 。 对心理学家来说 , 这个不是不是非常惊奇的发现 。 因为 人脑总是优先处理时间上比较接近的话题 , 这个是很正常的 。 俗称就是想不了这么远 。 这个是非常常见的 , 特别是全球变暖 , 你听到都会说“在若干若干年之后会发生” , 那大家不会想到这么远 , 都会想的是今天、眼下、明天 , 是怎么样子 。 这个倒是 。
但是在地理和文化层面上 , 好奇心的消弭是我一直觉得很有意思 , 也很有悖论的这样一个感觉 。 因为其实 , 从有了互联网 , 或者是信息的丰富性增强之后 ,按说在一个所谓的地球村的概念下面 , 人们应该是会觉得距离更近了、别人的东西跟我更相关了的 。 但反而我们看到 , 在年轻人身上不是这样 。 但其实当然 我非常同意人整体都有这么一个倾向 。回到心理学上面 , 经典的发现就是 , 把不同的人分成不同的圈子 , 按照她跟自己关系的分出远近 , 自己是不是能够把她视为自己的圈内人 。 然后对对圈内人和圈外人加以不同程度的关心 。 这个是非常非常正常和人类本性的 。
但我觉得这个世代上面的转变还是挺有意思的 。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关于北京的哥的那种印象:就是中年男性 , 北京开出租车的 , 然后你跟他聊天 , 他一张嘴就能说出什么世界局势 , 能说出各种各样的大事 。 你不太能够想象一个20来岁开滴滴的出租车司机也会这样说 , 对吧 。 如果我们想这么样一个如此关心世界局势的人 , 通常想的都是中老年人 。 这个我觉得还是蛮有意思的 。 好像年轻人的确是比较关注自己周遭的事情 , 而不是更加更加远的事情 。
菜乙几:说到北京的哥 , 之前在另外一期播客里面也有讨论到 。 就像我外公他也很喜欢去小区里面下棋那边 , 去了解一些现在什么 , 经济形势不好啊、拜登又有什么政策啊 , 之类这些东西 。 但其实他的信息也是非常片面的 。 对于他们来说更像一个社交货币 , 或者说一种生活习惯 。 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其实我觉得有一点很像——虽然有一个代际差异——但是 现在年轻人他们获取的信息 , 很多是一些刻板印象 , 或者说是一些碎片化的、片面的信息 。
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就是短视频 。 我有一个朋友 , 她很爱看短视频 , 她说起什么一些奇奇怪怪的、杂七杂八的事情 , 什么都知道 。 但是往深了问几个问题 , 她其实什么都不太不太确定、不太清楚 。 因为她没有信源 , 就只是看到一个短视频 , 觉得这个东西很新鲜这样子 。 但很多东西她也不会去了解 。 因为她这个看到以后刷过就刷过了 , 但就在她的印象里有这么一个事情 。 所以很多东西她好像都知道 , 会了解这个在巴基斯坦生活的博主 , 巴基斯坦拍出来是什么样子;然后这个在冰岛生活的博主 , 冰岛拍出来是什么样子……但她 对于这些国家这些文化具体的东西 , 她其实并没有了解 , 也并没有这个动力去了解 。 但对于她来说 , 是刷到了一个比较新鲜的东西 。 其实在社会学上来说 , 这个是奇观化他者的一个举动 。 他者变成了一个景观 , 而不是一个你需要理解和沟通的对象 。 我觉得这个还蛮有意思的 , 这个在心理学中对应的过程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