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3月的第3个星期五)是世界睡眠协会(World Sleep Society,WSS)发起的第14个“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 。今年的主题为“规律睡眠,健康未来” 。
据《2020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2020全民宅家期间中国居民睡眠白皮书》等调研,2019年全国人均睡眠时间为6.92小时,58.9%的国人平均每周熬夜3次以上,2020年1-2月疫情期间全国人均入睡时间更是延后了近2个小时 。越来越多人不仅难以保持“规律睡眠”,甚至还出现熬夜成性、多梦易惊、打呼磨牙、赖床懒起等“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的问题,损害白天的认知和精力,与“健康未来”渐行渐远 。中国各类睡眠障碍患者约占总人群的38%,高于世界27%的比例 。
怎样才能让自己重新睡个好觉?出现睡眠障碍应如何纠正或治疗?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值此世界睡眠日,让我们一起了解科学睡眠,共筑健康生活 。
重温最香甜的睡眠
高枕无忧入睡,神清气爽起床——你是否还记得这种美妙的体验?笔者认为,健康的睡眠应在以下几方面满足个体需求:睡眠节律(Timing)、睡眠时长(Duration)、睡眠完整(Continuity)、睡眠深度(Depth)、睡眠事件(Events) 。
睡眠节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描述的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睡眠节律 。然而,现代社会的照明条件、饮食变化、娱乐方式、工作需要等因素使得人们的作息时间发生了较大变化 。理想的睡眠节律应与个体生物钟、自然环境、社会需求都和谐适应 。一般而言,成年人最佳入睡时间为21-23时,最晚不超过24时,儿童及老年人则推荐在21时之前 。
睡眠时长
睡眠时长应满足人每天体力和精力方面休养生息的需要 。不同人对睡眠时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未成年人出于生长发育的需求,往往需要大于8小时的睡眠,而一般正常成年人的睡眠时长则在6-8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数成年人平均每晚只需睡4-6小时,白天不需补觉也不感困乏,不影响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 。这些人很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的自然短睡者(natural short sleeper) 。
睡眠完整
一个典型的睡眠周期时长约为90分钟,每晚循环约3~5次 。稳定的睡眠过程不应被觉醒事件频繁中断,而应是无缝的,非碎片化的 。即使在睡眠循环周期切换时出现觉醒,也能快速重新入睡 。
睡眠深度
睡眠可分为浅睡眠(N1、N2期)、深睡眠(N3期)、快速眼动睡眠(REM期) 。其中,N3期深睡眠是恢复精力和体力的关键睡眠时相,且对记忆巩固也至关重要 。睡眠结构随年龄而变化,一般而言,健康成人的N3期睡眠不应少于整夜睡眠时长的15%,此后逐渐减少,75岁后N3期基本消失 。
睡眠事件
理想的睡眠过程不应出现过多呼吸暂停或低通气(憋气、打呼噜)等睡眠呼吸事件,也不应出现频繁噩梦、拳打脚踢等REM期异常行为 。此外,不少异态睡眠(如磨牙、遗尿、梦游)或睡眠的生理变异(如梦呓、睡眠惊跳)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需要引起重视 。
没睡好,然后呢?
睡眠与呼吸、进食一样,是生命的基本需求,对健康至关重要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保障认知功能,恢复体力,维护免疫、代谢、内分泌相关的内环境稳态 。不良的睡眠则往往容易造成脱发、肥胖、炎症、代谢紊乱、认知衰退、精神障碍等多种危害 。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没有足够重视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睡眠问题 。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没睡好”,如果长期或频繁出现,很可能造成呼吸、循环、神经、代谢等全身多系统损伤,增加工作失误、车祸风险,甚至危及生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